“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也是难点。”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
徐林称,目前,我国有2.69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却不能享受到户籍市民的种种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内部存在着二元结构。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有两层含义,第一,符合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让他们能落户;第二,不够条件落户或者不愿落户的,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逐步解决住房、教育、养老等问题。
城镇化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有相关研究报告表明,一个农民工落户城市,需要投入8万至14万元。这些资金不是一年一次性投入,而是逐渐投入。徐林分析道,随着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逐步改善,地方政府面临为改善基础设施融资的难题。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一次性投入规模大,现金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基础设施投融资面临可持续的问题。
徐林说,目前,地方政府在融资工具和项目收益及期限匹配上尚存在问题。总的感觉是,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偏高,加重了债务负担,所以需通过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提供成本更加合理、形式更加多样、期限更加匹配的融资服务。
此前,我国对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进行了修订。徐林表示,按照新的划定标准,人口规模在500万以上的是特大型城市,我国有16个,占比为2%;这16个城市中,有6个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型城市。大城市数量变成124个,占比为19%。中等城市有138个,占比为21%。小城市有380个,占比58%。
(摘自《经济日报》 张雪亢舒/文 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