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打造精品特色农业强县

  □本报记者 姚力丹 通讯员 王洋军
  地处山区的新昌县,依托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守住“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成效喜人。近日,记者专访了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请他谈谈新昌农业的“发展经”。
  记者:近年来,新昌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楼建明:在深化农村改革、“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昌围绕“山上抓开发、山下建龙头、山外拓市场”的工作思路,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注重政策引导。在农业“十二五”规划中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陆续出台了茶业强县、休闲观光果园、旱粮生产、设施农业等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其次是注重园区示范。至今,全县有58个园区列入省和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注重新的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2家,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快速增加,20多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四是注重市场拓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30多个,中国茶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地,我们每年参加浙江农博会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20多次,高山茭白、黄瓜、小京生花生、蓝莓已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有较好声誉。
  记者:新昌是我国著名的名茶之乡,“大佛龙井”茶的品牌评估价值27.91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在茶产业面临诸多新挑战的形势下,你们是如何做好茶产业转型升级这篇文章的?
  楼建明:我们在产业转型上主要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重抓品牌管理。出台了4个文件加强品牌保护,内容涵盖质量安全、商标使用管理、包装管理、商标使用诚信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二是推进基地标准化。全县已建成10个核心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叶园区。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全县设置了茶园农药专柜153个,茶园应用杀虫灯面积达到1.2万亩,从而提升了茶产业生态水平和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拓展茶叶产业链。现在,“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已成为我省十大农事节庆活动之一,我们在中国茶市开展了“茶文化谷”建设,推出了5条茶文化旅游线路。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新昌一直与有关院校合作,不断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今年,我们又开展了春茶秋制的“扁形茶分段加工”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记者:新昌拥有茶叶、蔬菜、竹笋、畜牧、干鲜果、中药材、花卉、水产、蚕桑、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你们是如何做强做优这些特色产业的?
  楼建明:近年来,我们提出要构建“1+6”特色农业产业体系,“1”就是做大做强茶叶优势产业,“6”是提升发展高山蔬菜、优质水果、干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特种养殖六大特色块状产业。围绕着这个体系建设,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我们还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已经制订了茶叶、蔬菜等生产标准11个,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5.7%,全县已有300多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
  记者:在此次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新昌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指数得分位居全省第一。新昌在农业废弃物利用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楼建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新昌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今年还成为绍兴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在农业治水上,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治理。目前,全县已有108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排泄物治理工程,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8.2%。二是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通过大力推广新农药、新技术,全县高毒限用农药销售量降低了60%以上,粮油病虫综合防治率达到7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7万亩以上,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三是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上半年开展的农药废弃包装物有偿回收处置试点,效果良好。下半年已将试点扩大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明年将在全县推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