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今年实现粮食亩产1000斤以上、亩收入1.9万元的目标不成问题。”日前,站在自己的晚稻田前,平湖市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陆荣法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着他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秘诀:初春种大棚青菜,春夏种生姜,夏秋种晚稻,粮经轮作实现了高效生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创新模式在浙江田野开花结果。11月3日至4日,全省新型农作制度推广现场会在平湖市召开,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参加会议并讲话。
平湖仓秦水果专业合作社果园套种大豆,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产出,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果园生产生态环境,果园的亩均效益增加了1000元左右;平湖金穗园农业产业园主推的是稻鳖共生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养鳖治虫和耕田除草,减少水稻病虫危害,实现少用药或不用药,促进了稻、鳖绿色生产。这些地方的做法,受到与会者的称赞。
新型农作制度的创新和推广,能实现“稳粮、增收、强安全、可持续”的目标,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史济锡表示,今后,我省创新和推广新型农作制度要以建设绿色农业强省为方向,以稳粮为基础,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推广、示范、试验并重。他强调,在创新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中,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稳粮增效、节约集约和生态循环。
史济锡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工作,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成熟模式,注重面积挖潜,依托农业“两区”,依靠主体和机制创新;要坚持试点示范,加快总结创新一批示范典型,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开展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建设,按照“产业互融、综合利用、技术引领、优质高效”要求,兼顾产前、产中、产后,以新型种养模式为重点,总结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要坚持科技协作,加快研究攻关一批集成技术,强化瓶颈难题攻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模式组装融合。
会议还对下一阶段的冬种生产作了具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