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把什么留给自己

  在古城一家玉石店,我一进门就看中了老板桌上的一方笔洗。没什么缘由,就觉得拿在手里,放不下来。
  老板胖胖的,光头,戴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很单纯。我问这笔洗的价格。他愣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说不卖。
  我有些纳闷,不卖?为什么不卖?接下来,他的一句话让我始料未及:“天天赚钱也很烦,这是个好东西,我留给自己玩的!”
  说不定,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局”——不过想抬价而已。
  出了店门,我还是让妻子回去再探究竟。一会儿,妻子出门,一挥手,算了,他真不卖。
  不死心,再让儿子去,他出来时黑着脸,说:“我就想不明白,你怎么看中这么个破玩意儿!”——他也碰了壁。
  显然,不是价格问题,问题出在哪?出在这个小商人的喜好没有被金钱打败。
  想一想,我觉得小笔洗很幸运,没有由价格达成买卖,而因情感决定了去留——小老板比我想象的要单纯许多,他觉得这东西好,喜欢,不卖,留给了自己,这恐怕是唯一的理由。
  有时候,我也问自己,是不是性情中人?是不是把好东西留给了自己?事与愿违,往往把悠闲的时间留给了应酬,把喜爱的东西留给了价格,把精力和激情留给了浮华和功利。
  有些好东西,比如清晨青草上的露珠,庭院里的花,天上的云和夜晚久违的月亮,欣赏这些,只需心存一念,留一点时间就够了。可就这点时间,最终还是被用在了自以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疏忽潦草,权衡盘算,轻浅浮华,致使我用许多好东西,比如美德、健康、情感,去换取了满足虚荣的瞬间。这种情状,正如一位作家说的:就像一位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生活里,一个人是易变的。最初,他想不改初衷,但生存逻辑,成功策略,实用技巧,很轻松地就让他交出了本可以留给自己的美好与纯洁。人们的所谓“成熟”也是这样,原来的天性里一直给自己留着天真,
  可经历一些变故之后,
  还是拿它做交换,换取
  了圆滑和世故。
  我爱看电视上一个鉴宝的节目。每一件宝物的出场,都伴随一段故事,且都是几代相传,有些持宝人说着说着还流下了眼泪,表示要一生拥有。
  结局令我失望,离场的时候,他们不会忘记问价格。专家的估价明显比同类宝物拍出的要高出许多,可从持宝人的眼中仍然能看出一些失落。
  潜意识里还是待价而沽。看来很少有人真心想把宝物留给自己,关注的还是价格而非宝物本身。
  我觉得可惜,如果我是他,我会每天拿把放大镜,在宝物旁出神地发呆,看眼前的它,想它的前世今生,想那个朝代的风雨和故事——虽然它不说话,我心里却添了个小伙伴。
  把什么留给自己,还涉及一个人的境界。比尔·盖茨前不久去海南,发现那里的农村,人们治疗结核病,还是上个世纪的方法。他感慨:有些富翁为什么把“奢侈品”过多地留给自己,而不是“慈善”?“慈善”与“奢侈品”之间,把什么留给自己,的确需要一点情怀。
  (摘自《今晚报》 查一路/文2014年8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