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追随父辈脚步的粮食生产生力军

——东阳市三位“粮二代”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鎏琰
  编者按:近年来,东阳市在加快培育新一代粮食生产生力军中,重视“粮二代”的培育。市里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子承父业”,从事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现已有“粮二代”16人,他们的年龄在30岁左右,2014年承包耕地7871亩,种植粮食作物14110亩。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勤于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强;他们头脑灵活,思路开阔,善于经营,在促进粮食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报今天刊登的三位“粮二代”,就是他们中的代表。我们期待各地像东阳市那样,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出更多新型的“粮二代”。同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促进全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成绩。
  如今在农村,许多“80”、“90”后向往到大城市去闯一闯,种地成了他们眼中的“苦差事”。然而,也有不少人选择扎根农村,追随父辈的脚步,从事粮食生产,被人们称为“粮二代”。这里记述的是东阳市三位“粮二代”的故事。
蒋健:全面机械化才是种粮之道
  7月底的一天,骄阳似火,在东阳市画水镇黄田畈村正伟农场里,两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育秧播种机。秧盘通过传送带缓缓前行,机器自动给秧盘铺上一层薄薄的泥土,经过一道水帘湿润后,秧盘里被均匀地撒播上稻种,再覆上一层泥土,播种就完成了。这台全自动育秧播种机每小时可播800多个秧盘。农场负责人蒋正伟告诉记者,以前采用半机械化播种,9个工人9小时只能播300公斤稻种。现在6个工人一天就能播1200公斤稻种。“这台播种机是在我儿子建议下引进的。”蒋正伟自豪地说。他的儿子,名叫蒋健。
  蒋健是位准“90后”。2012年,蒋健从部队退伍后,在当地供电所工作。“但没多久,我就觉得今后的日子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度过。”蒋健看到种了20多年地的父亲仍在田野里辛苦地忙碌着,便下定决心帮他。当年底,他辞去了供电所的工作,与父亲一起种粮。
  虽然刚开始时几乎插不上手,但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的蒋健边学边干,很快就看出了种粮的门道,并琢磨着为农场规划新的未来。“种粮只有全面机械化,才能节本增效。”蒋健坚信这一理念,在农场里逐步推广全面机械化。
  如今在正伟农场,从播种、育秧、插秧、收割到烘干都实现了机械化,其中最让蒋健引以为豪的,就是新建了面积4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同样面积的育秧工厂,一个占地2100平方米的炼秧大棚。蒋健告诉记者,现在农场单季育秧规模可达4300亩。今年立春后,天气变化反复,温差大,不少种植户担心天气不好耽误播种,而正伟农场的玻璃温室、炼秧大棚,可调节温度和湿度,控制秧苗的生长速度。今年第一批秧苗3月下旬就开始插种,比去年至少提早了一周。“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实行机械化种植后,育秧不受天气影响,提高了抵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蒋健表示,今后,农场将继续引进更多实用机械,打造一个更为先进、科学、高效的现代农场。
吕键微:种好粮更要卖好粮
  刚见到吕键微时,他正代表他的父亲——种粮大户吕忠福到横店镇政府参加镇里举办的“农业企业品牌创建”培训。他所在的南上湖粮食专业合作社,是横店镇首个经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做过销售的吕键微,出生于1991年。在不断接触客户过程中,他深知市场、客户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也正是如此,当他成为“粮二代”后,最关注的就是农场粮食的加工和销售环节。
“近几年,合作社建立育秧中心,引进插秧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种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早些年,我父亲就购进了大米加工设备,延长产业链,但效果不明显。”吕键微发现,虽有不少人来买米,但大都是周边村民,合作社生产的大米,知名度不高,销量也不大。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成为吕键微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销售要有保证,首先是米的品质要过关。为此,吕键微从源头开始把关,严格控制种粮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富有品牌意识的他,为稻米注册了“禹东”商标。努力,让他尝到了甜头:今年,南上湖粮食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有了好的产品,还得勤吆喝。从去年开始,吕键微跑遍了横店镇大大小小几十家小型超市和粮油店。“一连跑了3个月,终于和全镇大部分的村超市达成一致:合作销售‘禹东’大米。”去年,合作社大米销售额达100余万元。“野心勃勃”的吕键微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打算今年在东阳全市铺开“禹东”大米的销售,推出礼盒包装,打开超市大门,“种好粮,更要卖好粮。”吕键微笑着说。
王美君:科技种粮才是王道
  眼下,即将进入晚稻收割的黄金时节。在东阳市巍山镇莘桥头村道路边的稻田里,一位留着短发的年轻女子正在查看晚稻生长情况。她就是承租了这片耕地的种粮大户王美君。
  王美君今年31岁,2008年,她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承包了100亩土地种粮。6年来,她在种粮数十年的父亲帮助指导下,掌握了种粮技术,从“门外汉”成长为碧得丰粮食生产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
  “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工,而且效果好,经收割机精选后的稻谷很洁净,还减少了人工收割时抛撒造成的损失。”王美君说,正常情况下,人工收割1亩地,至少要3人工作四五个小时,而1台收割机只需10分钟。照此计算,1台收割机相当于90个人工。“今年的人工费已上升到每人每天120元,且招工更难。”王美君直言,用机器来代替,能节省下不少时间和工钱。
  “今年合作社的4000亩早稻秧苗,都来自我们的育秧中心。”王美君说。与土地打了几年交道,她深感要干出一番事业,必须依靠科技,走现代农业之路。去年,她在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岩口村兴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了现代化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今年2月,还建了育秧温室,完成了1万余公斤种子的育秧工作。“我的梦想,就是把现代农业技术带进农村。”王美君说,她不仅想让老一辈农民感受和分享农业新技术的成果,也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大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