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萧山河庄有个农村污水治理实验展示区

5种污水处理模式集结“考试”

  农村污水整治实践过程中,面对众多治污模式却难以取舍,有些治污模式投入大量成本,效果却并不明显。杭州市萧山区河庄街道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由点及面进行覆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河庄街道选取了江东村17户农居房作为首批试点,把17户农户的厨房废水、洗涤废水、排泄废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统一纳管后,集中处理,实现“干净”排放。
  在17户农户的背后,是投入300多万元建成的全省首个集实验、展示不同类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的实验展示区。今年7月份,该实验展示区正式投入运行,融合治污、展示、科普、实验、监测等功能为一体,展示区由透明化全面展示、污水处理监测系统、河道水质监测系统、物联网云平台系统四部分组成,具有实验和展示两大功能。
  17户农户的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进入实验区。实验区采取5种污水处理模式对同种污水、同样水量、同样的停留时间(2天)进行处理,包括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微动力+人工湿地、微动力、无动力+人工湿地、无动力等。水质数据经过机器自动检测或者人工取样,化验分析,得出数据,主要包括COD、氨氮、总磷等指标,这些数据实验人员每天记录、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微动力和无动力+人工湿地是处理江东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佳模式。
  有专家指出,实验区的意义在于对农村污水处理的几个基本成熟模式——太阳能微动力、电力微动力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微动力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进行可视化、可量化的处理效果监测展示,即在同一个点位建造无动力、微动力、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透明化生活污水处理试验区。同质同量的污水在同等时间段内在经过不同处理工艺模型的处理之后,进入水质在线监测分析,进行实时数据分析,正确直观地对比各种处理模式的优劣,为萧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展示载体。
  此外,河庄街道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模式,场地较大的一般采用无动力+人工湿地模式,场地小的选择其他模式。在新围村,有一处五六十平方米的小池塘,由于农户居住比较分散,街道把三四十户农户划为片区,把小池塘改建成为人工湿地,下面将放置砾石、砂、土壤、煤渣等材质,上面种植水生植物,既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又节约了空间。该街道的向公村还建成了带太阳能的污水处理池,提升了污水处理效果,今后,村里还将加大投入,增加多个太阳能污水处理池。目前,河庄街道20个行政村已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郑丽华 陈狄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