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粘满泥土的裤腿、开着农用拖拉机……在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青马村的田野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田野上忙碌着,一副眼镜是他和普通农民的区别。他叫唐海峰,5年前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如今,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农场主。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弃城回村务农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在城里工作环境太压抑、生活节奏太快、自我掌握的时间太少,而从事农业,每天都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当白领做农民
唐海峰是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2009届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前,在上海成功创业的父母,早就为他在上海谋了一份收入不错的白领工作。对于父母的安排,唐海峰并不喜欢。
2009年,大学毕业的唐海峰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就回到了绍兴富盛镇青马村的老家,开始为建设农场而努力。“我当初读园艺专业,就是为了能够拥有自己的农场,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大学一毕业进农企打工只是第一步,我希望能够从这些农业企业里,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管理经验。”唐海峰说。
唐海峰的选择,让父母一时很难理解,很多亲戚朋友也纷纷来劝说唐海峰,希望他不要意气用事。“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纷纷到大城市打工,没想到,海峰却不愿在大城市工作。我们当初离开农村,到上海创业,就是想为孩子今后到上海发展积累基础,现在孩子却不愿意到上海发展,而偏偏喜欢搞农业。只好让他先试试看,也许吃点苦后,就会回头了。”
唐海峰的这一举动,也让当地不少村民不理解:“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可他大学毕业却不留城工作,回到村子里搞农业,真是太奇怪了。”
唐海峰说:“我国耕地紧缺,但很多农民却只种单季稻,有的农田甚至常年荒芜,土地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相比,我国的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低,迫切需要掌握技术的农业人才从事现代农业。”
投身农业建农场
幸运的是,唐海峰的想法得到热爱农业的舅舅的支持。看着孩子一脸的坚定,唐海峰父母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给了儿子20万元启动经费,让他在老家尝试农业创业。
从2009年8月开始,唐海峰在舅舅的协助下,开始挨家挨户说服老家附近的文山、红山、诸葛山等村的120多户农户,以每亩160元至200元的价格,承包了近200亩的农田和山地。2010年1月1日,他办起新青马农场,做起了农场主。
整个冬天,唐海峰不是顶着寒风组织人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深入村民家中,拜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为师,学习农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家禽养殖等方面的知识。“选择高效的农作物耕作方式,对于规模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唐海峰说,为了探索高效的耕种方式,从第一批早稻插秧开始,他就大胆试验各种模式,仅水稻插秧方式就有人工插秧、插秧机插秧、直播秧苗等多种。此外,为了提高效益,他还尝试多种经营模式:山上种杨梅、毛竹,田里种水稻等作物。
自从农场成立后,唐海峰开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农场的发展建设中:每天清晨5点刚过,唐海峰就起床,先到他的“领地”里转一转,了解各种作物的的生长情况,再和雇来的农民一起,扛上锄头、背上农药喷雾器、挑着肥料,开始一天的工作……不久,原本戴着一付眼镜的文弱书生,皮肤被晒得黝黑,被大家笑称为“大学级别的农民”。
体味艰辛做农民
唐海峰对农业的热爱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赞许。农业部门帮他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资金补助;镇里也在审批农业用地、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了帮助。
2010年,唐海峰种植的第一批早稻面积就超过100亩。到了“双夏”时节,唐海峰除了雇帮工,自己也参与其中,100多亩连作晚稻都是自己和表弟操作插秧机完成的。
那段时间,唐海峰早上5点多就开始在田头劳作,到10点多收工;下午2点多出畈劳作,一直到傍晚7点归家。对播种、施肥、治虫、灌水等种粮的各道环节的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好,短短半年时间,他就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最终,他的第一批早稻平均亩产近400公斤,比一般的种粮户,亩产高50公斤。“夏收夏种是农民一年中最辛苦的日子,我真正尝到了当农民的辛苦与喜悦。无法想像那段时间一天要流多少汗。尤其一到晚上,由于太过劳累,我会开着电视就睡着了。”说起当农民的辛苦,唐海峰深有感触。
有了早稻种植的丰收,当年下半年,他承包的农田里,除了10亩田留作试种草莓外,全部种上了晚稻。然而,由于天气等原因,当年晚稻歉收,唐海峰在年终总结时发现:自己辛苦劳作了一年,仅仅实现了收支平衡。
除夕夜,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唐海峰把自己创业一年的酸甜苦辣,向父母作了汇报。父亲唐文中听后郑重地说:“万事开头难,要创业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我与你妈妈当年也是这样闯出来的。”
父亲的话让唐海峰十分感动,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种养结合做新型农民
在经营农场的过程中,唐海峰逐渐发现,如果流转土地只种粮食,不搞多种经营的话,即使再辛苦,也很难做大做强。“那么我能不能种养结合,尝试养白鹅呢?”一开始,唐海峰养了一批外地鹅,但结果是外地鹅个头小、成活率低,270多羽鹅,养大的只有200羽左右,效益并不理想。
在当地干部的牵线下,唐海峰认识了陈永水。40出头的陈永水有着研究生学历,2004年他成立了绍兴县天鸿鹅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占地260亩,资产达1000余万元,存栏种鹅3万羽的浙东白鹅种鹅场。经过考察,唐海峰决定引进陈永水的浙东白鹅品种,改造大棚设施,种植苏打草、黑麦草,尝试规模化养殖白鹅。
之后,唐海峰和陈永水一起到台州市白鹤镇考察利用大棚设施规模化养家禽的情况。陈永水把规模化设施养殖白鹅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唐海峰。除了技术全程跟踪辅导外,陈永水还表示要在销售上无条件协助,并垫付一部分资金。
从两年前开始,唐海峰每月分批养殖浙东白鹅。为了养好鹅,唐海峰不仅做了养鹅成本核算记录,还总结出了几条独特的养鹅经。如不要把白鹅从棚里频繁赶进赶出;每到晚上11点,要巡查鹅棚一次,对被挤压的白鹅进行及时救助;多组织人力去割草,尽量让鹅吃草。唐海峰说:“很多经验看起来平常,但对鹅的生长却非常有益。”“比起种水稻,效益要高很多。现在一只成鹅可卖到八九十元,由于品质比较好,已有人来预约订购了。”谈起养鹅的效益,唐海峰的脸上充满欣喜之色。最近由于入秋后青饲料多,天气转凉,鹅的体重增加快,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
现代农业大有作为
每天干完农活,唐海峰都会用水管冲洗干净耕完地的拖拉机以及各种农具。“4台烘干机44万元,两台拖拉机22万元,收割机11万元,插秧机最贵,一台要144800元……”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唐海峰已有了不少农机。
今年,唐海峰想出了“一举三得”的好法子。因为没有成套的农机,当地不少农户都不愿意种晚稻,因为种这几亩稻田,租农机不合算,靠人工种植,费时费力还不划算,所以,农户就让地闲着。“我已添置了不少农机,多种几百亩晚稻并不费力。何不把农户不愿种的晚稻田包过来呢!”唐海峰当即行动起来。
他把村里近百农户零散的200多亩地整合起来,生产早稻时,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同时提供收割、烘干和售卖的全套服务。唐海峰换来的是,农户把闲置的土地交给他,由他来种一季晚稻。唐海峰算了一笔账:为农户200多亩地提供服务,每亩投入的成本是200元,自己种晚稻的生产成本大约也是200元,而种一季晚稻,每亩能获得1200多元的收益,刨去成本,每亩利润近800元。
“我们新青马农场的机械化程度高,种晚稻的成本自然就低,我也多了一块收益,其他农户又能享受我的免费服务,原本闲置着的土地也能用起来,一举三得。”唐海峰得意地说,“农户们也觉得划算,都挺乐意的。”
如今,唐海峰不仅运作着自家的农场,还管理着乡亲们的200多亩地,什么时候雇人,什么时候播种,怎么调试农机,他都协调得井井有条。唐海峰憧憬起今年的收成:“稻田里还养着泥鳅呢,等这些晚稻一收割,估计有上百万元的收益。”
如今的唐海峰俨然成为了当地的“编外”农技员。他的坚持,不仅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农忙时间,他们都会主动到农场来帮忙。
看着绿油油的水稻和自由觅食的白鹅,唐海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城市里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农村的天地却非常广阔,尤其是现在生态农业正在大发展,粮价也在攀升。我坚信,掌握农林技术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做一个新型农民,从事现代农业一定能大有作为。” 陈胜伟
图为唐海峰在操作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