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浙江积极探索农用无人机发展

  □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嗡嗡嗡……”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上空,几架不同型号的农用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相继起飞,不时变换着速度和方向,将农药喷洒到稻田里。9月30日,全省农用无人机作业现场会在诸暨市街亭镇举行,短短几分钟,一架农用无人机就完成了整片稻田的农药喷洒任务,引得百余位与会者啧啧称赞。
  “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作业效率高,每小时可作业七八十亩,而且飞机产生的下降气流吹动叶片,使叶片正反面着药,提高防治效果。”浙大何勇教授向记者介绍。无人机的作业优势赢得了在场的合作社负责人和种粮大户的认可。
  目前我省农用无人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年我省通过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支持引进了8架农用无人机,加上主体自主购置,总量已达到18架。
  据了解,农用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除可以用来喷洒农药外,还可以用来喷撒肥料、播撒种子、辅助授粉、采集农田信息、航空拍摄等。比如辅助授粉,袁隆平院士已经进行了杂交水稻无人机辅助授粉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坚持“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组织等具备一定实力的主体应用农用无人机,逐步扩大覆盖面,防止一哄而上。同时,加快建立农用无人机作业技术标准,加强技能培训和安全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明年将农用无人机纳入购机补贴目录,确保买得起、用得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