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平阳一养猪场构建梯形生态圈

  饲养喵星人、汪星人,可能是件萌事,但处理它们的便便,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想像一下,如果你饲养的动物,每天产生5吨的粪便,堆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更何况这5吨便便还来自不那么萌的动物,比如说——猪。
  平阳县一家建在山里的规模生猪养殖场,利用山坡地形,很经济地解决了猪的粪便问题,使其排泄物不会流入溪流,真正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家养猪场,叫聚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腾蛟镇王坛村的平田脚山,是今年省级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建设试点单位。据合作社法人代表洪玉河介绍,农场现有存栏生猪1200头,每天产生猪尿5吨,猪粪250公斤。
  合作社的8间猪舍,全部依山坡而建,从最高一间到最低一间,地势落差超过1米。洪玉河让工人顺着山坡搭了一条大管子。“直径大概40多厘米。”他用双臂在胸前合抱成一个空心的圈,以表示管子口径。每间猪舍的排泄物,都接入这条大管。大管上头接着一座能存储20吨雨水的水塔,水塔造在比猪舍更高的山头。大管下头连着一座长宽高各3米的池子,池子建在猪舍下坡处。这样不用水泵,只要水塔开闸放水,猪粪猪尿直接顺着大管被冲入池子。
  池子上头架着固液分离机,每两天开动一次,把排泄物分成干湿两类。干的堆放在池边;湿的通过管线,同样利用落差,流进地势更低的一座350立方米的沼气池。之所以分开处理,洪玉河解释说,干排泄物可以直接用于施肥,湿排泄物要发酵后才有肥力。
  比沼气池地势更低的山坡上,合作社开辟了两三百亩经济作物,包括油茶、柚子、西瓜等。通过水泵和喷灌系统,所有果木都能施到沼液肥。合作社还挖出几亩鱼塘,利用少量沼液为鱼增加营养。就这样,养猪场排出的粪便,顺着山坡经过转化流进农田,最后又变成果实回到养猪场。整套猪-沼-果循环工程花费50多万元,利用地形省下了不少开支。“要是在平原地区,排泄物冲刷和沼液输送都要靠水泵。多买一台水泵多花两三千元,还不算管线费用和电费。”洪玉河说。
  农牧结合模式,也让合作社周边的村民得到了好处。洪玉河为20多户村民改造管道和灶台,免费让他们用上沼气,省得村民上山砍柴或者下山运煤气。多余的干肥沼液,可以拉回家种地。剩下的沼液,再输送给养猪场下坡处一家种植水果的岭门观光农业园。合作社所在的山头,由此顺着山坡自上而下形成3个梯次:高处居住着村民,既不会受养猪场污染影响又能用上便捷能源;中间的养猪场排泄物自产自“消”;下层的农业观光园,就地取材用上了有机肥。
张睿 金朝丹 黄剑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