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争当发展现代农业排头兵

——访瑞安市委书记陈建明

  □首席记者 金茹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瑞安市,经济发达,是省内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可圈可点。近年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瑞安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9.8%,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业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等称号。近日,记者就瑞安的现代农业发展采访了市委书记陈建明。
  记者:近年来,瑞安一直致力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瑞安目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如何?
  陈建明:我们认真贯彻省和温州市的决策部署,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呈现出面积、产量双稳定局面。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特色基地,全市已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2万亩。二是设施农业建设势头强劲。如今,全市已有设施农业面积3.2万亩,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三是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拥有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1个,“三品”认证产地面积达到22.46万亩。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加快推进。现在,全市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生猪良种率达100%,农机总动力42万千瓦,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五是循环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态基础明显改善。全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多种新型农业循环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同时,我们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3年全市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28.1万亩,化学农药施用量比2010年峰值下降8%左右,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水处理与利用率达95%以上。总的来说,瑞安农业的规模、效益、设施、生产方式等正加快向现代化迈进。
  记者:农业“两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下一步瑞安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陈建明:瑞安把农业“两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积极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至目前,全市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2个,面积9.43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温州及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5个。农业“两区”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接下来,我们将以打造产业农业为目标,继续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将按照现有区域产业发展优势,集聚各方资源,以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分类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在市财政有效支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借助工商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有序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8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2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万亩,总产量13万吨,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5个。初步形成二横一纵“工”字型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东部沿海形成以粮食生产、大宗果蔬等为重点的规模农业发展区,中部沿江形成以优质粮油、精细蔬菜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发展区,中西部山区形成以经济林果、生态畜牧等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发展区。
  记者:瑞安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近年来,在深化“三位一体”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建明:近几年,我们把“三位一体”建设作为支农惠农示范工程来抓,连续开展推进年、深化年、提升年系列行动,强化工作举措,取得了新成效:一抓平台创新,深化组织体系建设。迄今为止,全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注册资金总额达7亿多元,入社社员1.51万户,带动农户8.73万户,联结特色产业基地18.98万亩。二抓服务功能,深化“三大”合作建设,即强化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强化专业合作,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成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温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强化供销合作,2013年先后组织7次农产品展销会,全市100多家(次)专业合作社参加,累计销售额1000多万元;强化信用合作,探索成立温州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累计放贷1.84亿元。三抓政策扶持,深化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整合资源,积极提供税收、法律、保险、信息等方面优质服务,努力为“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创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以列入全省构建农村“三位一体”组织体系试点为契机,突出抓好建立健全农合联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农民资金互助会联合会、全面加快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这几方面的重点工作,为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