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村庄整洁了,溪水清澈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这是走进畜牧大县龙游,带给记者的第一感受,这些喜人的变化要归功于畜牧业转型升级。2013年以来,按照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全省各地狠抓贯彻落实,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经过1年多的努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之花开遍各地。
无害化处理机制初步建立
上半年全省累计无害化处理死猪206万头
养殖场出现病死猪该如何妥善处理?这是困扰养殖业多年的难题。自畜牧业转型工作推进以来,我省各地建立起了无害化处理机制,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
走进龙游县小南海镇箬塘村胡建军的养殖场,一眼看到几台大型冷柜,看到记者惊讶的眼神,负责人胡建军说,这是专门用来存放病死猪的。自从今年3月龙游县启动新型生猪保险政策以来,人见人憎的病死猪被养殖户小心存放。“如果有病死猪,就通知‘集美’,他们会上门来回收,统一处理。我们养殖户可以根据‘集美’的记录获得保险理赔。”
据介绍,由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的龙游县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于今年3月1日投入运行,每天处理能力可达20吨。董事长郑灿说,病死猪采用动物热解炭化处理技术,在无氧、常压条件下,采用热解炭化工艺,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发生裂解,最终形成固体碳化物。而且,经过高温处理,灭菌效果彻底,烟气经环保处理后,污染物大大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也没有恶臭产生,“即便是在无害化处理车间,也几乎没有任何异味”。
像类似“集美”的无害化处理中心,目前我省已建成15个。到今年年底,纳入省规划的42个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将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全省有畜禽养殖的86个县(市、区)均出台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畜禽养殖场(村)全面落实了监管责任人员。全省987个生猪养殖乡镇中已有50%建立由乡镇服务机构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运行机制,其中黄浦江上游和富春江沿线的19个重点县(市、区),89.5%的乡镇建立了常态化收集体系。据统计,上半年全省累计收集并无害化处理死猪206万头,是去年同期的2.3倍,其中19个重点县统一收集处理死猪78万头,是去年同期的1.73倍。
合理布局生态养殖
70个县(市、区)完成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海盐县元通街道的陆建明,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生猪养殖户,“我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猪舍,饲养量也从4000余头减到2000余头,但我的收益并没有降低,因为我另外种了葡萄和蔬菜,既解决了养猪场废弃物排放的问题,也带来了好收成。”
“一开始得知要拆掉猪舍,我急了,拆掉了我怎么办呢?”陆建明坦言,但在工作人员的劝导和帮助下,最终还是拆掉了违章猪舍,减少了生猪养殖量。后来他与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利用保留的生猪养殖场为公司提供严格按管理要求养殖的生猪。在猪舍附近的268亩土地上,陆建明种起了葡萄、茭白等经济作物,猪粪经处理转化成有机肥,供给经济作物。
减量提质发展生态养殖,是近两年来我省养殖大户们最普遍的经历。调减生猪饲养量后,我省通过引导养殖户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大力推广猪-沼-田、猪-蝇蛆-家禽-田等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已涌现出桐乡昱润、海盐海兴等生态循环发展典型。目前除舟山市外,我省各设区市均已出台规划方案,萧山、余杭等70个县(市、区)完成了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77个县(市、区)调整划定了禁限养区。同时,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要求,我省对2.22万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开展了治理,目前已落实生态消纳地426万亩。
严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
设区市主城区家禽杀白上市
从一只鲜活的鸡到褪毛去内脏、分装入袋的冷鲜鸡,只需要80分钟。“验收禽、待宰、宰前检疫、一挂、宰杀、沥血、烫羽、脱羽、去爪……”在杭州申浙家禽有限公司屠宰车间,总经理陈国兴一口气说出了流水线的宰杀步骤,这家屠宰场是杭州已改造完成的3家定点屠宰场之一。2013年的一场H7N9禽流感,让我省的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也促进了家禽定点屠宰、杀白上市的进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7月1日起,全省各设区市主城区永久性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目前设区市主城区家禽杀白上市制度已出台,并制订了家禽“定点屠宰、杀白上市”方案。据统计,目前全省有24家家禽屠宰厂,其中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衢州6市有9家通过了定点屠宰认定,温州、丽水、台州、嘉兴、舟山5市也已落实过渡期家禽屠宰厂和杀白禽供应措施,基本能够保障设区市杀白禽产品供应。
为从源头确保畜禽产品安全,今年以来我省共组织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3.4亿头(羽、份),应免畜禽免疫率达100%,有效阻止了H7N9禽流感从市场环节向养殖场传播,有效控制了输入性小反刍兽疫情的扩散。
今年以来,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形势严峻、畜产品调入量大幅增加、监管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省牢牢守住了不发生流域性漂浮死猪事件、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三条底线”。
特色产业和新型主体助转型
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畜牧合作主体130个
1月8日,我省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在太湖之滨长兴启动。目前湖羊产业已突破传统太湖养殖主产区,跨过钱塘江,向全省发展。现在杭州、金华、绍兴、宁波等地都已经实现规模养殖。湖羊养殖给全省养殖户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13年每只成年羊可以带来500元以上收入,全省湖羊养殖业产值可达13亿元。
7月6日,浙江久好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九号牧场”品牌生猪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浙商所”)正式挂牌上市,这也是我国首个在公开市场上市的生猪产品。生猪的挂牌上市,意味着买卖双方可在“浙商所”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即期现货或中远期订货交易。
畜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有力支持,新型畜牧主体培育和特色产业振兴就成为了重点工作。在新型畜牧主体培育上,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畜牧合作主体130个;在特色产业振兴上,除了湖羊外,金华的“两头乌”猪已成功申报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引导养殖企业“走出去”上,浙江企业目前已在苏北、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建立生猪养殖“飞地”50余块,年出栏生猪达200多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