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海洋与渔业

新型生态水产养殖模式④

尝到混养甜头的“安逸”农民

  •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温州龙湾区地处瓯江入海口南岸,濒临东海,沿
    着数十公里的海岸线,有着1000多亩的海水养殖地。而在该区,最受当地农民欢迎的就是蟹贝混养模式。据龙湾区渔技站站长朱佳佳介绍,这种混养模式是目前当地水产养殖的主导项目。
      温州海港湾养殖公司位于龙湾区永兴街道五溪村,站在该公司的养殖基地里,记者的周围是大片的围垦滩涂地。“在我们的养殖基地里,10亩地3分塘,这些塘就是我们养殖蟹贝的地方。”该公司的总经理林明华向记者介绍。
      林明华是温州本地人,经营水产养殖已有20多年,去年在龙湾渔技站的帮助下,林明华在五溪村承包了392亩滩涂地进行蟹贝混养。“蟹贝混养的模式以前尝试过,效益不错,而且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据林明华介绍,现在他的基地里主要是青蟹、文蛤、血蛤、土虾的混合,“主要根据市场需求,最近土虾卖得不错,也能当青蟹的饲料,所以就加了土虾。”在混合养殖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当地滩涂的海水盐度、地势条件,还要考虑市场因素。根据市场的需求走向调整放苗选择,让效益最大化,这也是林明华选择混合养殖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蟹贝混养,记者也有一丝疑惑:众所周知,螃蟹这种生物好斗,被称为水中一霸,难道就不会将养殖的贝类作为食物吃掉吗?对此,林明华给出了答案:“在设计池塘的时候是有诀窍的,主要是得分开养。”原来,养殖的池塘还另有机关,整个池塘是依照中高边低的样式来设计的,贝类置于池塘中间养殖,挖深30厘米的平台;蟹与虾养在池塘的四周,挖1米多深的沟壑,再将中间的平台围上纱网,这样就能确保蟹贝各自处于自己的空间,不会相互攻击。
      那这样的隔离养殖是怎样形成生态循环的呢?林明华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在喂养青蟹与虾饲料后,青蟹和虾所产生的排泄物会在水中堆积,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而贝类就以藻类为食,不仅消除了水中的藻类生长,也对水起到了净化作用,让青蟹和虾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这样的生态养殖不仅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与水消毒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池塘管理的人工成本。林明华介绍,现在他家392亩的池塘,长期用工只在五六人左右,平时的工作就是测量水质,投放饲料,以及捕捞成品。
      “这种混养不用那么多人工去看顾,因为水污染小,喂养的水产品也比较健康。”在基地中记者发现,每个池塘的边角都有一个放水的水闸,这些闸门的作用就是将池塘中的旧水进行更换。“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半天时间排水,半天时间进水。”林明华说,由于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的水产品自身就有净化水的功能,所以排出的水对海洋几乎没有污染,这项工作只是为了让池塘中的水盐分适度。
      同时,林明华也提到,浅海养殖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温州地区每年都会有的台风,就是他遇到的最大难题。“光是刮风问题还不大,如果水灾的话,青蟹就会随着水位的抬高跑出池塘,那损失就大了。”去年8月份,林明华就因为台风带来的水灾,造成了近40万元的经济损失。对此,林明华也颇感无奈,希望可以找到办法应对台风这些自然灾害。
      “有得必有失吧,毕竟蟹贝养殖的经济效益还是很可观的。”对此,林明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的纯水塘可以收25公斤青蟹,市场价约100元每公斤;一吨的贝类,能有1万元的收益,加上土虾等散养的收入有1000元左右,再除去平均每10亩地才有3亩水塘,每亩地能达到4000—5000元的产值,除去人工管理以及饲料的费用,每亩地能为他带来3000元左右的利润,加上养殖多样化,市场也非常有保障。
      在与林明华的交谈中记者得知,现在他家的水产品根本不愁卖。当产品上市的时候都是当地的水产商直接上门收购。水产商当天上门要货,林明华就安排工人在池塘中放入抓蟹笼,第二天能够抓到多少,水产商就收走多少,“发财算不上,但过得安逸是肯定的啦!”林明华笑道。
    虾蟹贝混养模式与技术
      一、苗种放养
      3月下旬放养泥蚶苗、缢蛏苗,4月底放养青蟹苗和小白虾种苗。贝类养殖占总养殖面积的20%左右,泥蚶苗平均每亩放养1500公斤,规格约200粒/公斤;缢蛏平均每亩放养80公斤,规格2400—3000粒/公斤;投放海外脊尾白虾种进行自繁,放养密度0.5公斤/亩;青蟹白苗放养密度1500只/亩。
      二、养殖管理
      自蟹苗入塘开始投喂饵料,蟹苗暂养时期主要投喂鲜活桡足类,配以一定量的新鲜鱼虾,每天投喂一次,待达到一定规格后分级放养,进入养成阶段。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检查,主要检查闸门、堤坝是否漏水,青蟹防逃设施是否破损,塘内水色、水位是否正常等。在夏天雷雨前或无风闷热的傍晚和早晨日出前,以及久晴后下雨,塘水盐度突变时,更要加强巡塘检查,杜绝事故发生。养殖期间,每天对塘内水质盐度、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进行检测,每半个月对塘内虾蟹贝类进行抽样检查,掌握养殖物生长情况,做好养殖日志记录工作等。
      三、病害防治
      在病害防治方面严格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水体增氧、微生物制剂等措施对水质进行有效调控,来预防水体恶化而导致的病害;另一方面在养殖期间,全程使用青蟹复合免疫增强剂来提高蟹虾自身的体质、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青蟹复合免疫增强剂主要成分为中药免疫多糖、免疫增强剂、维生素,加适量水稀释后,加入饲料中充分搅拌均匀,投喂养青蟹。一般连续投喂3天药饵,间隔5至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投喂。在发病高峰期或养殖塘出现发病症状时,拌料连续投喂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一包250克可拌100—125公斤鲜活料或干饲料,为保证青蟹顺利吃到免疫增强饲料,在投喂饲料期间不另投喂鲜活饵料。同时投喂免疫增强剂饲料的前一天投食比平常减少三分之一。
      四、捕捞
      根据市场行情,混养的小白虾达到上市规格即可起捕,常用地笼网收捕,一般傍晚下网,翌日早上收网。为防止青蟹入笼内伤害小白虾,可在笼入口缝上大网目网衣,防止青蟹入笼。青蟹的收捕则根据市场行情以及捕肥留瘦的原则,轮收轮捕,可用陷阱网收捕。
    养殖效益
      台州三港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基地总面积1010亩,主推虾蟹贝混养模式与技术,主推品种为青蟹、小白虾、泥蚶。示范面积500亩,贝类养殖总面积100亩,其中泥蚶养殖面积为75亩,缢蛏养殖面积为25亩。项目实施后,青蟹亩产30公斤,亩产值2700元;小白虾亩产75公斤,亩产值5400元;泥蚶亩产3000公斤,亩产值8.4万元;缢蛏亩产1000公斤,亩产值2万元。总产值达1080万元,亩利润10500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辐射面积3000亩,带动全县300户发展了青蟹养殖业。捕捞青蟹
    青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