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宁波北仑白峰镇下阳村村民王信定的电话异常忙碌,镇里其他几个种翠冠梨的农民经常与他商量梨的销售问题。种了16年翠冠梨的王信定,不仅成了白峰镇里种植翠冠梨的“土专家”,还带动镇里10户农户一起种起了翠冠梨。他说,他一直有个愿望,想成立一个翠冠梨合作社,将白峰的翠冠梨品牌打得更响。
图为正在梨园里查看挂果情况的王信定。
勤学多问,16年熬成种梨行家
“我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这一种就种了16年。”说起种翠冠梨的初衷,王信定说完全出于偶然。16年前,下阳村有户人家种植了少量翠冠梨,梨果成熟后,就送了一些给王信定尝尝,这一尝让王信定与翠冠梨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就感觉甜,从来没吃过比这更甜的梨了。”王信定回忆说,再加上当年翠冠梨的价格要比黄花梨高一些,这使得王信定萌生了种翠冠梨的想法。
然而,王信定对种梨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头几年,他种出来的翠冠梨不是个头太小,就是甜度不够。可他没有放弃,到处取经。只要听说谁家的翠冠梨种得好,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上门请教;镇里请来了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他就“缠着”专家咨询自己在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听到有什么好的技术,他就在自家梨树上做试验……凭借着不断学习和尝试,几年下来,他成了白峰镇数一数二的种植翠冠梨的能手。
赶晚不赶早,一心追求高品质的翠冠梨
由于白峰镇地理位置特殊,平均气温、降水量都要略低于北仑区的其他几个乡镇,也使得每年白峰的翠冠梨成熟期要比小港、新碶等地晚上大半个月。虽说晚上市的梨果售价不如早上市的,但王信定从未动过人工催熟的脑筋,“宁可赶晚也不赶早,只有自然成熟的翠冠梨才能保证品质,达到我所追求的口感和甜度。”
笔者在王信定的梨园看到,成熟的翠冠梨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垂下。“你看,天然的翠冠梨就是这样底色发青,外面覆盖着一层褐色的皮,熟透了还会略发黄。”王信定随手摘下一只翠冠梨,用刀削去皮,让笔者咬上一口,果然肉质细腻、香甜爽口,脆而不硬。
去年开始,王信定在少数梨树上试验性地使用了豆饼,以代替部分肥料。“豆饼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适当使用可以提高翠冠梨品质。但必须注意的是需要发酵后才能使用,对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量大了很可能会烧苗。”王信定在几棵梨树上使用了不同量的豆饼,有的直接铺在梨树的根部,有的则埋在梨树的根部,通过近3个月的比较,得到了最合适的用量和施肥方式。“今年我就开始大规模的使用豆饼作为肥料了。”王信定说。
谋划成立合作社,打响白峰翠冠梨的牌子
王信定不但自己种翠冠梨,还给镇里想种梨的农户当起了师傅,“我喜欢种翠冠梨,希望别人也能喜欢上种翠冠梨。”这是王信定热心指导别人种梨的理由。
种翠冠梨的农民碰到问题,只要喊他一声,他就会到现场指导;施肥打药如何配料,给他打个电话,他就跑去帮忙;梨卖不出去了,他还把自家的老客户介绍过去。王信定自己种了5亩左右的翠冠梨,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白峰镇有10家农户开始种植翠冠梨,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左右。
但与许多农产品一样,种得多了,总会碰到销售难题。从去年开始,随着集体订单的锐减,翠冠梨的销售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今年5月初,王信定和种植户开始谋划成立“翠冠梨合作社”。
“尽管合作社还在筹划阶段,但今年8月10日采摘开始后,我和其他翠冠梨种植户就开始尝试联合销售。只要来电话预定,我们就免费送梨上门,这样一来顾客得了实惠,种植户也可以统一安排车辆向外送,销售成本降低了。如果有市民想来梨园体验采摘的乐趣,我们也热烈欢迎。”
王信定告诉笔者,免费送货上门和采摘游只是一个开始。合作社成立之后,白峰所有的梨农还将坚持实施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疏花整枝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翠冠梨的品质,整合各种销售资源,尝试走农超对接的路线,改变原先种植户“单兵作战”的经营方式,将白峰翠冠梨牌子打得更响。
蔡晓馨 郑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