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宁波、诸暨、嘉善等地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高性能农机及设施装备得到大量应用,农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快速发展,果蔬菌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储藏保鲜等机械设备快速增长。而农机化事业提质提速发展,也推动了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
宁波:农机化发展特色鲜明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着力推进农机化“五个转型”,即从农田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型,从单一机械向多功能复合型机械转型,从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渔大农业生产机械化转型,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转型,农业生产向设施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特色鲜明、成效明显。
特色产业农机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快特色产业农机化进程,是宁波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重点之一。该市着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蔬菜、茶叶、水产、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宁波市率先在全国开展蔬菜移栽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蔬菜冷藏保鲜库建设,建立了近20个市级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在畜牧、水产、茶叶等产业,畜禽饲料机械化加工、自动饲喂、喷淋降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该市加大了鱼塘增氧机、清淤机和投饵机等水产养殖机械推广力度,以增氧、投饲、池塘清淤为主的各类渔业机械已达5万余台(套)。加大对名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重点推广茶叶修剪、采摘及加工机械,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已基本实现生产加工机械化。
智慧农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拓展了农机科技创新应用领域。自2011年起,宁波市农机部门与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合作,率先在全国开展智慧农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到目前基本完成网络视频感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与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农机示范基地等农机服务网点图像传输及相关通讯服务。
该市积极开展智慧农机项目建设,将“3S”、物联网、太阳能等先进技术引入农机化领域,重点研究对设施农业的温、湿、光、肥、水、药等智能化调控,探索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运用以及对温室植物、土壤、环境信息的实时检测、无线传输和自动控制。宁波市农机部门联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研制的无人驾驶智能高速插秧机,已实现自动直线形跟踪和自动转弯的功能,GPS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确度可达5厘米,只需设定插种区域,测控系统就能自动规划插秧路线,每小时能插秧4亩左右,技术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宁波市还优先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开展设施农业智能化配套的项目进行扶持,保证了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诸暨:“四轮驱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诸暨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近年来,诸暨市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等举措,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该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扶持政策驱动。诸暨市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粮油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和农机报废补贴等政策为契机,出台地方财政追加补贴政策,每年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主要扶持政策包括:对水稻育插秧机械设备与粮食烘干机的购置在省定补贴标准基础上按购置价的10%追加补贴;对早稻机插作业环节补贴在省定补贴标准基础上,每亩追加10元;对新建农机服务“三中心”(粮食烘干、水稻育秧、农机服务)每个补助20万元、新建多功能综合性智能化育秧中心每个补助60万元、新建粮油加工中心每个补助10万元、新建农机维修中心每个补助30万元。在政策的推动下,诸暨市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已拥有各类耕作机械6000余台、联合收割机650台、水稻插秧机829台、粮食烘干机312台。
农机农艺联动。机械化栽种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2006年起,诸暨市组织农机、农技科技人员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在该市王家井镇省级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水稻规格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对比试验,制订了一整套水稻规格化育秧及机插作业技术操作规程,筛选出一批适宜机插水稻品种和适用机械装备,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示范带动。从2005年开始,诸暨市在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王家井镇定荡畈启动了省级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并以该示范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培训和宣传,加速技术熟化和成果转化。该示范基地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超万亩,基地内机械化栽植率超过80%,率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通过开展示范镇、村建设,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已辐射该市所有镇乡。2013年诸暨市水稻机插面积14.01万亩,早稻栽种基本采用机插作业。
农机服务促动。近几年,诸暨市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农机大户等服务主体,积极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该市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91家、农机合作联社5家、农机大户350户。农机合作社已建设农机服务“三中心”32个,目前该市主要粮食生产镇乡都拥有农机服务“三中心”,全市水稻季集中育秧能力达到5万亩,全市粮食批烘干能力达到2500吨,农机作业服务已开始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有力促进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嘉善:设施化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嘉善县从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入手,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据统计,2007年以来,该县建设设施大棚5.6万余亩,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冷藏保鲜库、农业生产恒温库总容积达到11万立方米;节水喷滴灌面积7800余亩,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嘉善县着力打造供沪蔬菜基地,大力扶持发展设施农业。2007年,该县把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示范工程建设作为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2012年,该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把蔬菜、果品、花卉、水产、食用菌生产设施列为重要内容,重点扶持连栋钢架大棚、食用菌周年化生产设施、微喷灌设施等,全面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
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嘉善县探索并形成了“政府引导、基地带头、农户参与”的体制机制。在投入机制上,集中财力扶持设施农业项目,2007-2013年,该县农业设施建设总投资达到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资金投入6910万元。在农业要素资源整合上,盘活土地资源,把发展设施农业与村庄整治、土地复耕、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并有效对接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一推进农田土地治理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设施农业资金投入较大等问题。该县以花卉、食用菌、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粮食生产等“五色产业带”为蓝图,通过合作社将设施建设与种植业有机衔接,在设施提升上做文章,在种植环节上找缺口,在设施标准上抓提升,在产后设施应用上求突破,逐渐使农业设施的布局合理化、建设标准化、应用规范化。
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嘉善县农经局积极联系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等单位,引进先进的设施装备及科研成果加以推广,提高设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整合各镇(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技术资源,将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派驻村社,对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进行指导。此外,嘉善县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办法,开拓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思路,带领农业经营主体走产业化道路,由技术人员带队,组织种植大户赴山东、新疆等地考察学习,提高设施应用、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与先进设施装备同步发展。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