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武威的生态治理经

——甘肃河西走廊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杨辉
  记者在甘肃采风时,听到当地干部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水,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甘肃省武威市的农业发展。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严重超采,武威市民勤县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对此,武威市采取了关井压田和水权制度改革,走上了生态治理之路。
生态危机袭来
  民勤县位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用水主要靠石羊河入境水量和盆地内的地下水维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县曾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那个特殊时期,武威为甘肃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武乡橙槽村村民吴新荣回忆说,以前他们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被称为吨粮田。然而,吨粮田一年种两茬,亩耗水800多立方米。作物需水量增加后,当地老百姓只能打井取水,结果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再加上上游祁连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大幅降低,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年均5.42亿立方米,减少到2000年的不足1亿立方米。原居住在此的农民不得不移居他乡,沦为生态“难民”。
  据武威市水务局副局长范文治介绍,武威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昔日的民勤绿洲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釜底抽薪之举
  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都是地下水超采惹的祸。于是,关井压田成了当地决策者们的必然选择。这颇有点像我省“五水共治”中治理畜禽污水,关停并转畜牧场的做法。
  关井压田从2003年开始。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转变农民观念成为最大的难题。“在河西,有水才能种田,关井压田意味着关掉了我们的口粮袋子。”民勤县泉山镇和平村村民王佳德说,起初农民并不能接受。
  苏武乡橙槽村有1000多名村民,6000多亩耕地,关井后耕地只保留了2800多亩,一多半耕地压掉了。到目前,武威市关闭3300眼农业灌溉机井,压减配水面积63万亩。“我们不仅封井压田,还对现有的机井进行水权管理。”民勤县四干水管所所长武开南介绍说,水权分配坚持以人定地,以地定水,以水定产业规模,在民勤县每亩地只配给400立方水。水权使用过程中,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户参与到水权管理中来。河水灌区凭票供水,井水灌区刷卡取水,彻底关死了无序用水的“阀门”。
  目前武威市1.4万眼机井全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做到井口精准计量。同时,在部分灌区探索建立用水计量远程监控系统。据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杨正华介绍,经过8年多的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农民增收咋办?
  近年来,武威市通过关井压田,60多万亩耕地为生态用水做出了让步。然而压田后耕地减少了,农民增收怎么办?  2010年初,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调研后提出: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一思路的提出,推动了武威农业的转型升级。
  民勤县提出了“2311计划”:即户均2座棚、3亩特色林果,人均1亩高效节水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的目标。当地很快发展起葡萄产业,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节水一半以上。
  近几年,武威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搭建日光蔬菜温室、养殖暖棚,每棚投入至少3万元。农民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怎么办?按照治理规划和相关政策,每建一座日光温室,政府补助5000元。在该市凉州区羊下坝五沟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正在棚里侍弄西红柿苗的张慧琴高兴地说:“你别小看这个温室,自去年种植西红柿以来,两茬收入3万多元。”
  据了解,武威市的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等设施农牧业面积累计达到59万亩,以红枣、葡萄、枸杞、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累计达到88.2万亩,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农业亮点。2013年,武威市虽遭大旱,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比上年增长了22.86%。
  俗话说:常将有时思无时,不可无时思有时。浙江的水资源虽然比甘肃丰富,但我省人口稠密,年人均拥有量只为2060立方米,已接近国际所规定的年人均2000立方米的中度缺水警戒线。浙江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中就有抓节水这一项,武威市的生态治理经验,对浙江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否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