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的20个大棚里,基地员工正忙着平整土地,为秋季脱毒马铃薯小种薯繁育作准备。到8月底,省农科院作核所就要将今年春繁成功的脱毒马铃薯在这里进行扩繁了。届时,将采用该院的发明专利“脱毒小种薯繁育技术”繁育小种薯,预计当季生产的小种薯可以满足800—1000亩的大田生产所需。这标志着我省长期以来依靠从北方引进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局面将被打破,我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有望自给。
据省农科院作核所专家介绍,马铃薯繁殖系数较低,脱毒马铃薯经多代扩繁后,容易感染病毒病而“退化”,一旦病毒侵入了马铃薯植株和块茎,就会引起产量降低和商品性状变差。“退化”的马铃薯若继续作为种薯繁育后代,病毒就会在薯块内不断积累,产生各种病症,导致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因此,马铃薯种薯需经过“茎尖脱毒培养-组培扩繁-组培瓶苗移栽”阶段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恢复品种原有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再应用于大田生产。过去,浙江省每年都需要从内蒙、宁夏等北方省份调入1.2万吨以上的马铃薯种薯。但由于马铃薯用种量很大,单位售价低,购销差价小,利润薄,省内的正规种子公司已陆续退出马铃薯种子调运和经营,基本上以马铃薯返销大户和合作社调运为主,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食品安全情况堪忧。
如今,省农科院作核所研发的“马铃薯脱毒小种薯繁育技术”通过提高单株结薯数,大幅度提高马铃薯的繁殖系数,减少脱毒原原种到生产种的繁殖代数,从而降低再次感病退化的风险。脱毒原原种经1-2代繁育,即可提供生产,而不需要经过传统繁育技术3-4代繁育,再供大田生产。
“马铃薯脱毒小种薯繁育技术”是利用马铃薯匍匐茎生长特点,把脱毒原原种播种在40目防虫网上,适当覆盖基质,这样根系可以通过防虫网扎入土壤生长,而匍匐茎在网上生长,其上再覆盖黑白双色膜,这样就在防虫网和双色膜间创造了一个适合马铃薯结薯的空间。待马铃薯出苗后,从第45天开始就可以掀开双色膜,分期采收小马铃薯。应用“防虫网+双色膜”技术生产出来的脱毒小马铃薯种薯规格基本一致,单株总薯数可达到40个以上。
按此技术生产的脱毒小种薯,亩用种量60公斤左右,远低于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应用此项技术繁殖马铃薯,可大幅度提高单价,从而为商业化生产和经营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还能保障种薯质量,降低病毒感染的几率。
专家们还配套研发出了马铃薯育秧棚小种薯繁种技术和稻茬冬闲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这样就可以利用水稻育秧中心的大棚、温室设施开展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就地解决发展马铃薯生产需大量种薯的技术瓶颈。从9月上旬到次年5月下旬,在全基质隔离防护设施(大棚)内都可以高密度种植脱毒苗,这样每年可生产和收获4茬微型薯,全年亩总产可达到30万-40万粒左右。
2013年,省农科院作核所应用上述技术,在杭州市萧山益农镇海涂围垦地繁育脱毒1代原种4亩,露地繁育脱毒2代良种20亩,培育出的40吨脱毒小种薯可供500余亩的大田生产所需。今年该技术被列入了我省农业主推技术。
连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