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全面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全国第一个出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政策;创造全国家庭农场的宁波范本;实施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一系列举措,让宁波的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2013年农业部开展的全国35个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评价中,宁波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第二位;最近出炉的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显示,宁波的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二。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钢质联栋大棚、喷滴管设施、育苗玻璃温室、肥水一体化设施、农产品检测室……在象山县大塘港现代农业综合区,先进的设施令人刮目相看;在县城南郊的东陈岳头片粮食生产功能区,6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投入让这里实现了路、沟、渠、埠合理配套,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自2010年以来,象山县抓住农业“两区”建设这一主线,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蝶变。“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亿元。”象山县农林局局长林曙光告诉记者。
舍得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成了宁波各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共识,并被付诸实践。大到到河流治理、水库建造,小到田间道路修建、沟渠修理,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由政府投资建设,这样做,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加强农业“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把农业‘两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政府承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说。
宁波的农业“两区”建设分四步走:2006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3个,形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雏形;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2013年确定并着手实施四大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功能区416个,面积81.28万亩;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62个,其中已建成89个。预计到“十二五”末,宁波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标准化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5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由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承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5.16亿元,其中政府财政补助6.6亿元。
努力培育新型主体
宁波人很早就意识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宁波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多,‘谁来种地’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鲍尧品告诉记者。为此,宁波很早就开始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成达农场、涌森农场、绿叶农场……如今,在慈溪中横线两侧,一个个家庭农场招牌引人注目。
宁波的家庭农场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一大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的规模大户,其中一部分通过工商注册登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截至去年底,宁波家庭农场已发展到3179家,基本涵盖农林牧渔各主导产业。为加快家庭农场发展步伐,宁波市农业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财政引导资金申报指南,明确对达到“主体职业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财政给予每家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除了家庭农场,宁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很迅速。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4个专门文件,不断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合作社专项扶持。截至2013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98家,入股社员4.8万个,带动农户41万户,年销售社员农产品48.4亿元。同时,市里还鼓励合作社“抱团”成立联合社打市场。“如果把农户比作地摊,那么专业合作社就是小店,联合社则是超市,可以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效率。”刚成立不久的余姚市田螺山农业服务合作联社社长李小江告诉记者,目前,余姚正准备组建4家农业服务合作联社,重构农业经营体系。
对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另一驾“马车”——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则实施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导促进一批、动态调整一批的做法,有序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省级农业骨干企业39家,年农产品收购额达350亿元。这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基地、联大户,有效地破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科学布局主导产业
眼下正是奉化水蜜桃上市季节。在被誉为“水蜜桃之乡第一村”的奉化市溪口镇新建村,村党支部书记唐敦大告诉记者,今年全村水蜜桃产量可达到400万公斤,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都有不同品种的水蜜桃可以采摘,效益非常好。
农民的丰收得益于市里实施的“科技兴桃”战略。奉化水蜜桃的主栽品种少,尽管品质出众,但上市时间只有短短的1个月,加上水蜜桃难以贮藏和长途运输,常常造成“桃贱伤农”。为破解这一难题,市里立足“科技兴桃”,开展水蜜桃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攻关,使水蜜桃上市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3个多月,品质也显著提升。
激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余姚榨菜是宁波成功培育的另一个农业主导产业。最初,余姚农民只是在棉花地里套种榨菜,后来,当地政府在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榨菜加工企业扩大收购规模,农民种植的榨菜有了稳定的销路,种植积极性因此高涨,产量大幅提升。余姚榨菜种植历史虽没有重庆涪陵久,但产量和价格却比涪陵高。
宁波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宁波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联合起来,促进农业产导产业的发展。他们根据本地资源,科学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对符合产业规划布局、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主导产业,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扶持。如今,全市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生猪、禽十大农业主导产业。
在宁波现代农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有一个“一圈两带四区块”的总体布局:一圈,指的是宁波周边的都市农业圈;两带,指的是林下经济带和海洋渔业带;四区块,指的是余姚北部与慈溪北部的蔬菜瓜果产业区,奉化江姚江两岸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区,象山港两岸的粮食经济作物区,宁海东部和象山南部的蔬果经济作物区。可以预见,“一圈两带四区块”的布局,必将进一步促进宁波农业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