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言论

你的态度,决定谣言出路

  “上海收治埃博拉病毒携带者”“出疆人员要办无违法犯罪证明”“北京通州出现地震云”……类似内容,或是捕风捉影,或是来源不明,或是有违常识,然而却总能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广为流传,这值得我们深思。
  很多谣言,都是植根于人性的弱点。有网友曾总结“科学类”谣言流布的要素: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真常识和假信息一锅烩,标题中还要带上“警惕”“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等等“刺激”的语汇。其实,那些政治谣言、社会谣言,也往往采用同样伎俩。
  这些谣言的编造者,或为博取点击量,或为插入软广告,甚至就是为了扰乱社会秩序,都有着强力的利益驱动,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近日,国信办发布的“微信十条”,就是要清理打击这类谣言。不过,微信群、朋友圈有着自媒体属性,强力监管之外,更需每个使用者自觉抵制,才能进一步挤出谣言,共同维护这一公共空间的纯净。
  鲁迅曾在《谣言世家》中,将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微信里的谣言,也是如此。“寻找熊猫血”后留的号码,是吸费的电话;“超市小票可致癌”的荒诞说法,也难免让一些人拼命洗手。难怪有人把这样的谣言,比作微信中的“暗黑势力”。盲目转发,不仅害人误事,还可能让自己被人“鄙视”。更何况,网络是公共空间,在这里传播谣言,本身就既有违公序良俗,更有悖法律规定。
  你的态度,决定谣言出路。如果大家都能主动说“不”,谣言恐怕也就不成其为谣言了。有人可能会说,我知识有限,没法判断这么多信息。的确,每个人都有盲区,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搞不清对错,又为什么要分享转发呢?信息时代,你就是一个自媒体,也有着“媒体责任”。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漾起舆论水面上的一圈涟漪。大家一起努力,找到同频的波段、共鸣的交点,才能挤压掉杂音、噪音,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传得更久更广。
  (摘自《人民日报》 钟新文/文2014年8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