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绿洲里的现代农业

——甘肃河西走廊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杨辉
  盛夏时节,记者有幸赴甘肃河西走廊采风。虽说只有一周的短暂采访,记录的也仅是零星片断,但却让记者领略了西北农业的风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甘肃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浙江,但其有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
农业投入大手笔
  当记者踏进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时,给人的感觉是规模大,起点高。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畈新苗初长,一座座大型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栋栋现代化育苗温室内绿意盎然,一项项试验示范项目有序开展……据了解,该示范区始建于2010年3月,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7.39亿元。区域内已整理土地3.8万亩,修建道路53.5公里,衬砌渠道67.9公里,新建小康住宅4250户,栽植各类苗木21万株,开展了以蔬菜育苗、林果新品种示范、优质玉米种子标准化繁育为主的400多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
  近几年,张掖市立足玉米种业产业发展,该示范区依托农业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主体,着力建设具有标准化生产示范能力、科技引领能力、发展方式创新能力、职业农民培训能力、主导产业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今,现代农业示范计划投资7085万元,开展3000亩杂交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优质畜牧产业生产、优质果蔬产业生产、新增试验等28项示范项目。
  在拱棚示范点建设现场,示范区的工作人员彭世腾说:“这个示范点计划建设100多座钢架大棚,开展甜椒、陇椒、番茄等蔬菜品种的示范。建成的钢架大棚已有78座,占地面积280亩。在中药材种植示范点,已种植15个品种、60亩中药材。”
育苗技术上档次
  现代化育苗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标志。记者在“工厂化育苗中心”中心看到,苗床上的番茄苗已到“出阁”的苗龄,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将番茄苗取出格盘装进运输箱。“这批苗是今年3月份育的,已有20多车供给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剩下的运往酒泉、武威等地。”管理员王德兰看着80万株番茄苗一床床减少,心里有些不舍。“等明后天这批番茄苗全部出完了,要将育苗中心进行全面的消毒、杀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再育辣椒、黄瓜等菜苗。”王德兰告诉记者,“工厂化”育苗中心能批量育苗,用种量少,占地面积小,缩短苗龄,节省育苗时间,减少病虫害,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了育苗生产率。
  在示范区内,承包户张红和妻子雷萍正组织农户移栽番茄,看到记者来访,雷萍说:“示范区所有移植作业5月中旬结束。我们承包的土地目前已移栽CHT-03号番茄120亩,还剩30多亩过两天就全栽完了。”当记者问起承包地收入时,雷萍笑容满面地说:“今年应该可以的,因为示范区的土地彻底改良过了,加之各种试验示范项目都已成熟运用,配上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我们看好这片沃土。”
试验项目有后劲
  在示范区内的现代农业试验项目计划投资375万元,重点开展农业科技、高效节水、畜牧科技、林业科技等现代农业试验34项,目前已完成投资110万元,开展31项试验项目。100亩河水滴灌技术试验项目已全部安装地埋管道,灌带铺设已完成70%;新三支用水远程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已完成,灌水已开始正常运行。畜牧科技试验项目已选育基础母牛580头,对选定的母牛已重新进行耳标登记,建档立卡。林业科技的8个试验项目已全部开始实施。
  龙头企业的引进,助推示范区走上节水、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之路。今年示范区计划投资1.87亿元,完成登海种业、绿洲良种奶牛繁育示范场二期工程及种苗中心、蔬菜科技示范园当年建设任务。目前,登海种业杂交玉米种子现代化加工技术项目已完成2台25吨以玉米芯为燃料的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60吨汽车衡、二层果穗烘干仓建设任务。绿洲良种奶牛繁育示范场二期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已饲养良种奶牛2000头,每天产奶30多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