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领跑者的奥秘

  □首席记者 金茹
  湖州,一个温厚而不张扬、平淡却又刚毅的城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湖州坚持不懈,默默进取,最终厚积薄发,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013年浙江农业现代化评价报告显示,湖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2.83分,比全省的73.22分高出9.61分,居全省11个市首位;在11个子系统中,有9个子系统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具体指标中,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比重等7个指标居全省首位,有16个指标相对2015年目标值,实现度超过100%。
  在湖州广袤的土地上,“利民”的理念始终如活水清泉,不断涌入这片土地,它坚定地秉承拓展新空间、挖掘新能量、造福新农民的宗旨,以至柔之心,激发起激昂升腾的活力
  今年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专程来到湖州市吴兴区农业示范园区,观看园区内的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这个引起张德江极大兴趣的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包含农产品溯源、农资配送、农产品交易等若干个子平台,配备大棚智能灌溉、视频监控等物联系统,形成由一个专家团队加一个智慧农业平台带动N个生产大户的模式。通俗地说,在示范园区的电脑监控室里,工作人员可以掌握园区内种养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并通过专家团队帮助农民完善。
  “只有将高新农业科技和服务落到实处,将专家团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民服务。”拥有全国鲜见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湖州市委副书记金建新的概括是如此“接地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湖州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当地政府始终定位于“利民之水”,默默地滋润着农村大地。“湖州的财政虽不宽裕,但我们尽可能地多投入农业。”金建新介绍,2013年,全市共安排农业财政专项资金2.1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
  注入的是关爱的“四两”,拨动的是激情的“千斤”。至去年底,湖州已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35.68万亩,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提高到165.24万千瓦。数字虽然枯燥,但它的背后,生动地显现出湖州农民不畏困难的豪情、丰收的喜悦和坚毅的脚步。
  灵秀,却柔韧,几乎成了人们对湖州的共识,而湖州人则将这种地域人文特性发挥到了极致。2010年,全省农业“两区”建设全面启动,湖州的起步并不抢眼,但4年来升级版的坚持,让湖州的农业“两区”建设领跑全省。
  至2013年底,湖州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48.8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7.7万亩,包括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5个和农业特色精品园49个,这些园区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尤其是在强化设施建设、产业集聚、科技进步、机制创新等方面成为全省样板、全国亮点。”省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建跃说。
(上接第1版)
  农业要强,经营主体必须强;农业要新,经营主体必须新。在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上,沉稳的湖州人显示出一反常态的“高调”,千山万水地引进,苦口婆心地开导,无怨无悔地帮扶,守护着新型农业主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走进位于湖州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移沿山庄金农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生产基地,一幅如画长卷映入眼帘:翠绿欲滴的水果园、波光粼粼的水产园,亮丽夺目的“玫瑰谷”……但最让公司经理施星仁骄傲的,却是其中60亩的中以农业合作示范园。
  示范园的钢管大棚里,埋在地里的皮管、装在植株上的传感器、精细的电脑控制网络,构成了基地里引以为傲的滴灌系统。整个温室建起严密的干湿度调节系统,在远程控制室里,计算机根据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决定水、肥灌溉的时间和数量。腆着啤酒肚的以色列“菜农”卡茨每天都在电脑监控室仔细地记录着数据,依此分析他从家乡带来的68个番茄品种的生长情况。
  3年的湖州生活,卡茨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这位“洋菜农”的到来,提升的不仅是八里店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含量,更让湖州人看到了蓬勃的现代农业带来的发展希望。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时,他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如果农业不能让更多的农民拥有可观的收入,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农民,那怎么谈得上现代化……”也许湖州人深知其义。2013年,湖州加快培育科技型、示范型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在89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和102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领衔下,当地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比例达到61.2%。
  主体增强了,湖州农业产加销一体模式由此实现新优化。全市组建8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订单购销、品牌销售、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对外融资、政策保险“六统一”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有的还实现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
  “新型主体的眼光更长远,他们更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更注重建品牌、打品牌、创名牌。”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快人快语,“由单纯追求数量向绿色有机、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是湖州新农业人最有特色的标志。”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过程中,农技推广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09年,湖州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今天,“湖州号”农技推广的“动车”,依然在全国遥遥领先
  7月初,顶着烈日,浙江大学湖州市蔬菜产业联盟省级专家组组长汪炳良教授带领省市专家20多人,来到德清县多个园区考察,为当地的蔬菜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献计献策。
  当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向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迈进时,遇到的最大“门槛”就是如何“转化”。“让柜子里的方案在田头成为现实,既缺乏在生产第一线能够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的农技推广‘二传手’,又缺少真实有效、实时互动的生产性问题的反馈通道。”杨建明说。
  于是,一个以“1+1+N”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基础的产业联盟应运而生。这个体系设定某个主导产业为基础,以1个推广专家组+1个县区级产业协会+本产业若干经营主体和主产区乡镇农技人员为推广模式。这个模式的标准版本正式诞生于2010年,在4年的发展中,湖州人一次次为其注入健康的血液,引导它升级蜕变。
  今年,产业联盟工作被纳入湖州各县区工作考核,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分产业联盟的发展。至目前,湖州已构建10个产业联盟,并成功组建白茶产业等3个科技创新团队,累计引进推广应用新品种109个、新技术28项、新模式40项。
  如果将产业联盟比作主动脉,那么基层服务中心就犹如畅通全身所必需的毛细血管。如今,湖州已建成53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这53个服务中心覆盖了86%的乡镇。到今年底可实现乡镇全覆盖。”杨建明介绍,这些服务中心都设立服务大厅、检测室、培训室等,为新型农业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时服务。
  既重“硬件”,更重“软件”。湖州人知道,资金和保险能极大地抵御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为此,他们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脚步。2013年,湖州政策性农险保费达到4305万元,保额21.1亿元。今年,湖州以省农业厅、国开行授予的全省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并在当地试点推行土地流转信托和拆迁安置财产权信托,迈出金融助农的新步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