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言论

谨防“假农民”到农村蹭福利

  城市是一块“洼地”,也是一座“围城”,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来。定势思维容易把农村想象成为城市的“弃地”,权利与福利的“荒地”,事实并非如此。
  从户籍改革入手,打破城市二元结构,不仅是还权、平权之举,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于城市而言,户籍制度改革让想进来的容易了,想出去的呢?“逆城市化”早就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甚至还出现公务员将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一些人选择离开大城市,或出于生活成本考虑,或不满于城市生存环境,或受到利益诱惑。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涌入城市打工,但没有完全融入、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有选择“落叶归根”的偏好。对于这些愿意到农村生活或回到农村的人,户籍制度改革有没有给他们留下空间?能不能买小产权房、买宅基地建房、享受农村基本公共福利等等,都是决定他们能否“逆袭”成功的关键因素。这里涉及农村宅基地、土地流转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与规范,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得其所。
  上述所及只是正常逆城市化,必须警惕的是非正常“逆城市化”。一方面,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农民身份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尤其在城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户口远比非农业户口抢手,农村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将户口迁回都不容易。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长期对农村倾斜,使得农村也有城市享受不到的福利,如种粮补贴。一些地方就曾出现“非转农”的“半农民”、“假农民”获取土地收益现象。除了土地收益,教育、医保等公共福利也一样存在被钻空子的空间。譬如,向农村倾斜的优质教育资源(如重点高中学位),就很容易被户口迁到农村的“城市移民”拿到手,因为他们的孩子成绩优于农村孩子。随着双向流动的频繁,我们对城市居民向农村无序流动、与农民争利的现象也不能掉以轻心。
  户籍制度改革既要保障城乡间合理流动,城镇化与逆城市化并行不悖,也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民既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断了那些觊觎农民利益之徒的非分之想。
  (摘自《广州日报》 练洪洋/文2014年8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