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沈根荣:小泥鳅助我致富

  •   在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石门村通往二环南路的主干道旁边有一片水塘,边上的铁门上写着:休闲垂钓。这就是根荣家庭农场的所在地。门口还挂着金华根荣养殖探讨中心、泥鳅室内孵化养殖场、金华根荣养殖合作社三块牌子。近日,当笔者找到这里时,农场主沈根荣正在外面忙活,他妻子在招呼一名师傅安装空调。一走进他们的房子,笔者就感觉比室外温度高了好几度,像个蒸笼,又闷又热。“不好意思,我刚从兰溪回来。”过了十多分钟,沈根荣才跨进大门,跟笔者打招呼。
    17岁走上水产养殖路
      今年44岁的沈根荣,是土生土长的石门村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初中没毕业他就回家干活了。那时候养鱼收益比较可观,他想着,与其一年到头窝在地里种田,不如趁养鱼行情好拼一拼。17岁的沈根荣就这样和水产养殖结下缘分,一干就是近30年。
      养鱼前两年并没有赚多少钱,只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多年的磨练,他的养鱼技术不断成熟,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每年小有收益,后来还办起了合作社。
      养殖行情每年在变,有市场头脑的沈根荣也经常关注着,便寻思着养鱼的同时再养些其他水产,他选择了泥鳅。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学上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多年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也一路看涨。养泥鳅之前,他查看了很多资料,也去各地实地考察。最后,他从金华本地的一个泥鳅养殖户那里购买了40万条种鳅,准备大展拳脚,没想到,第一次便栽了跟斗。“我用养鱼的技术来养泥鳅,第一批种鳅基本上一条都没活下来,亏了1万多块钱。”沈根荣惋惜地说。
    小泥鳅让他走上致富路
      虽然养鱼养了近30年,完全可以称得上行家,但养泥鳅他也得从头开始。一次失败并没有打退他的信心,第二年,沈根荣自己繁育了一批种鳅。沈根荣整天守在鱼塘旁,观察水质、泥鳅觅食情况。同时还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终于,第二批泥鳅赚了1万多元钱。
      为了方便照料,这么多年来沈根荣和妻子就住在鱼塘旁的简易房里。仲夏晚上,房子里温度更是有40多摄氏度,根本没法睡觉。因此笔者到访的那天,他们买了台空调。过去沈根荣晚上就在鱼塘边转转,困了就地打个盹。
      如今,根荣养殖场有100多亩养殖面积。除了泥鳅外,还有花白鲢、生态鳖、土虾。沈根荣说,他想发展的是生态型养殖,不求大规模、高产量,只想做精做细,争取投入小,回报看得见。他实行泥鳅和花白鲢混养,如今花白鲢亩产350公斤左右,泥鳅亩产180公斤左右。他的种鳅,每年金华周边地区的泥鳅养殖户都争相来购买。今年种鳅有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能卖到80元的好价钱。
    勤钻研不断研发新技术
      水产养殖最重要的是水质,水质不好,后期投入再多精力也养不好。经过近30年的实践积累,沈根荣研发了一种微生物制剂。利用这种微生物制剂,能够净化水质。他说,这种微生物制剂泥鳅和鱼吃了以后长得更肥、更大,基本不用再喂其他饲料。今年上半年省技术推广站已把这种制剂拿去做测试评定。而他目前和几家水产养殖场合作试用,也都看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以后将这种制剂加以完善,净化水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当前“五水共治”也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外塘泥鳅养成功后,沈根荣没有停下脚步,他还想在室内泥鳅养殖上下功夫。如今,他已投资10多万元,建了900多平方米的泥鳅室内苗孵化育成基地。前期已经做了18次实验,但成活率仍然不高,需要继续研究。
      谈起做这一行的难处,沈根荣说平时辛苦点这些都没什么,最让他苦恼的是那些晚上潜进来偷鱼、偷泥鳅的小偷。鱼养在塘里,一口塘里到底有多少条也不好数,小偷真的偷走一些他也浑然不知。因此晚上睡觉时,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动静就起来看看。
      谈到最后,沈根荣说,像他这样经营家庭农场的很多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一些培训,提高市场营销、养殖技术方面的能力。
    杨诗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