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听听新农民的心事

  □见习记者 蔡希师
  2010年,蔡建惠、戚国良、金毅、阙程晟这4个心怀农业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打工所攒的积蓄,回到家乡嘉兴南湖庄史村。面对着一片亟待开发的农田,他们笑着对彼此说道:“来吧,咱们干一番事业吧!”现在,4年已过,年轻人发现,发展现代农业,所要开发的不仅是那片土地,还要面临许多他们未曾料到的问题。
想招青壮劳力,难!
  蔡建惠鼻梁上架着眼镜,干净利落的着装,很难让人想到他是一个已经从事农业生产4年时间的农业人。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参加农业生产,首先得过长辈关,我们刚回乡时,家人也是极力阻止的。”蔡建惠告诉记者,对于老农民来说,农家孩子辛苦读书好不容易打拼到了城市,如今却重回家乡拿起锄把子,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因此在谈到目前农场面临的用工问题时,蔡建惠显得颇为苦恼。据介绍,四人创办的未谷农业有限公司里,20多个员工平均年龄高达60岁左右。由于老年工人不愿意受合同约束,喜欢干一天拿一天工资,因此,农场里的用工稳定性问题一直存在,在农忙时节只能去雇外地的零时工,既提高了人工成本,又加大了农场管理的难度。况且老农们的生产观念与蔡建惠他们的新型农业观念不符合,也让他们在管理工人这一环节上难度倍增。
  和老农们的观念有冲撞,蔡建惠们就打起了年轻人的主意。据蔡建惠介绍,除了观念因素,也很少有年轻人能沉下心来,扎根在农村工作。2012年,他们去当地职业技术学校招了5个大学生,可时间不长,就全部离职了。“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很有前途的。”蔡建惠希望农业部门能多组织一些学校与农企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农业,投身农业。
技术上要“恶补”,急!
  在蔡建惠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农场仓库,2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整齐地停放着大大小小10多台农机。据他介绍,这几年公司陆续购买了20多台农机,可由于4个人对农机都不是很了解,使用时经常会遇到问题。2012年,公司从山东购进了一台微耕机,这台耕机在山东地域内使用毫无问题,可一到嘉兴,就会时不时地“罢工”。在咨询了多位农机专家后,他们才得知这是因为两地的土壤差异造成的,最后只能将耕机退回给厂家,高额的维修费用和大量的时间浪费让蔡建惠们感到十分沮丧。
  “刚开始时不懂技术,经常闹笑话。”蔡建惠回忆说,在他们回村创业的第一年,单纯地认为化肥作为农作物的养料,少了会减产,多了应该没问题。于是经过一年的肥料轰炸,第二年基地里出现了土壤板结的现象。在当地农技员的帮助下,才慢慢好转,“因为不懂技术,我们吃了很多亏”。蔡建惠希望今后有关部门能多办一些技术培训班,让新农人更快地掌握农业专业知识。
销售这关要过,闯!
  未谷公司现在基地面积已达460多亩,西瓜大棚、葡萄和水蜜桃、水稻各占了三分之一。由于农产品不易保存,所以当产品大量上市时,一旦出现滞销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蔡建惠介绍,2011年,大棚里栽种的50亩西瓜因为市场行情不好,加上当地遇上水灾,除了第一批以每亩2000元价格包给果商,剩下的都打了水漂,保守估计每亩损失了5000元左右。更让蔡建惠他们难受的是,在2012年,栽种的70亩大白菜连贱卖到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最后只能用拖拉机耕在地里当肥料。
  面对这些情况,蔡建惠他们觉得,如何做好销售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新问题。而他们想到的方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除了加大和本地采购商联系之外,他们还主动出击,将自家的水蜜桃、葡萄等产品拿到嘉善农产品展销中心,参加展销活动,让更多商家了解他们的产品。现在,未谷公司已注册了未谷牌商标,“我们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熟悉我们未谷牌的农产品后,销售就会更好做。”蔡建惠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