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奏响田野新乐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浙江解读

  □见习记者 刘杨银 本报记者 孙燕勤
  这几天,浙江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28日,浙江省首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火热出炉。这不仅标志着农业现代化评价进入数字化时代,也意味着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
  农业科技目标实现度98.21%、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比重目标实现度95.1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目标实现度92.80%、农业废弃物利用率目标实现度107.03%、劳动生产率目标实现度93.20%、休闲观光农业目标实现度90.38%……2013年,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目标实现度总体为91.53%。这份相对于2015年目标值的成绩单,详细勾勒出了浙江农业的产出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领先。
  透过评价报告中的一项项指标、一串串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浙江力克资源约束、生态困局、市场挑战,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科学的实践、务实的工作,以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在建设美田园、美生活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并且找到了一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
面对生产能力“短板” 浙江主攻农业“两区”
  浙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期制约着浙江农业的发展,稳粮保供增收的压力非常大。
  为破解这一困局,弥补生产能力“短板”,2010年起,以集聚现代农业要素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两区”建设在浙江大地强力推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主抓手、主阵地,并定下五年目标:争取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从起初的搞规划、建机制、聚合力,到如今的“提神、提速、提效”,加快建设进度、打造标杆园区、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示范带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两区”建设成效初显。
  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粮食生产功能区是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走进功能区,放眼望去,只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良田美景尽收眼底。功能区内粮食烘干中心、智能化育秧中心等一应俱全,凭借着完善的农田设施、先进的生产技术、健全的服务体系,达到了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2013年,功能区内的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早稻,以705.33公斤的攻关田单产和682.67公斤的百亩方单产,一举打破我省早稻单产纪录和百亩方纪录。这一年,我省早稻单产继2011年居全国首位后,以比全国平均亩产高23.1公斤的佳绩,再次夺冠。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同样值得欣喜。2013年,3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实现产值149.6亿元,亩均综合产值11113元,比上年增长12.6%,比周边地区高20%以上。
  这一切,为农业“两区”的建设成效作了有力的注脚。“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这两个载体,一方面改善了生产条件,物质装备和设施条件全面提升,科技应用率也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路子,形成优势产业功能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提升了农产品保供能力;同时,促进了经营机制创新完善,加快了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步伐,推动了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
  如今,从浙北平原到浙中盆地,从浙西南山区到浙东沿海,农业“两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省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万亩;已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3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14个。
  这场始于4年前的战略部署,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引领着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两区”已成为浙江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这道风景线上,同样精彩的还有784个致力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这些中心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还推动了2013年浙江农技推广服务指数目标实现度跃居农业现代化26项指标之首,达到了喜人的113.57%。
面对劳力素质瓶颈 浙江壮大新型主体
  在浙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近年来大批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现象突出,直接影响科技的运用和效益的提高,“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亟待破解。“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史济锡说,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还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为此,浙江加强政策引导,近年来先后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等扶持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经营主体科技文化素质,坚持经营主体合作化、主体经营规模化方向,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现代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这些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成了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海盐宏亮农场是海盐最大的家庭农场,如今,农场主张冯良流转的种粮土地已达1065亩。“成立家庭农场以后,我们正在朝面积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的方向努力。”老张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专业种养大户22.1万个;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达9190家,经营土地面积达131万亩;全省合作社达37369家,成员107.8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417.6万户;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21家,联结种植基地1749万亩,农户762.5万户;2657家合作社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接提升了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我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比例为54.2%,比全国的23.2%高31个百分点;我省土地流转比例为45%,比全国的26%高19个百分点,有力地推进了适度规模经营。
(上接第1版)
面对生产效率压力浙江加快“机器换人”
  这些年,一个现实的问题不断困扰着浙江农业:农业用工成本逐年攀升,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也“呼唤”农业机械的“加盟”。
  省农业厅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没有农机化、设施化的推进,不要说没法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就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唯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至发展方式,实现“机器换人”,改善生产设施装备,提高生产效率,才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咬定目标不放松。这些年,浙江通过率先出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以奖代补(即后来的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设施农业设备补贴等政策,加快了“机器换人”步伐,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62.2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第三位。
  农机化发展还需要农业技术和种养制度的改进,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行农机农艺融合,重点围绕水稻机插、油菜机收、茶园培管、畜牧自动喂料等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推广,并取得明显进展。
  一台高效毛豆收割机每天可采收青毛豆30亩、一架植保无人机每天可喷药300亩、用智能温室进行蔬菜育种,亩产值能增加数万元……大量高效、适用、新型、智能的农业机械和设施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让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增强了土地产出能力,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了减灾抗灾水平,促进了增产增收。
  农机化的推进,设施化的装备,信息化的应用,使传统农业向精致农业、精准农业加速转变,生产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我省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已接近2015年目标值,达30296元,比全国的21394元高89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7210元。
面对生态环境倒逼浙江力促转型升级
  把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还田,秸秆发酵成沼气发电,沼液或肥田或用于稻田养鱼,农村的“污染源”转眼成了农民致富的“宝贝”……如今在浙江,这样的生态循环模式不胜枚举。
  “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应有之义。”史济锡说,面对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怎样统筹处理好农业生产中产量、质量和生态的关系,是对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一大考验。以“减量、清洁、循环”为主题的生态循环农业于是成为近年来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
  2011年,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要在全省建设20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和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以此达到清洁生产广泛应用、废物利用明显提高、产品品质稳步上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效果。
  规划公布后,省农业厅每年都制订发布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推广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普及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013年,浙江提出了“五水共治”目标;2014年起,“五水共治”集结号在浙江大地全面吹响,要以此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建设“两美浙江”。
  改变以资源消耗、物质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显得更为迫切。去年7月,浙江出台意见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重点,着力推动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今年以来,农业部门更是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将农业水环境治理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启动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和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三大工程,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走进杭州萧山舒兰农业基地,记者看到一套由秸秆残菜堆棚、基质加工房、一体化厌氧罐、沼液池等设施组成的秸秆综合利用系统。据介绍,该系统每日可处理秸秆残菜3吨,年产沼气8万立方米、沼液沼渣4800吨,年沼气发电11万千瓦时,能全部消纳基地内的秸秆。
  “用秸秆堆肥和用沼液、沼渣做肥料种出来的菜品质大大提高。”公司董事长尚舒兰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我省已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6个、示范区62个、示范企业7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6.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今年上半年,全省畜禽养殖禁限养区调整划定进入尾声,畜禽养殖场(户)整治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四分之三;生态消纳地和沼液利用增量明显,累计落实生态消纳地330万亩,新增沼液利用量213万吨;肥药减量双控行动有效开展,减少化肥用量1.75万吨、农药用量813.8吨。
  今年,浙江被农业部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将通过3年努力,基本构建“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体系,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拉动、技术示范,形成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
  如今,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正在浙江大地成燎原之势。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浙江做强特色精品
  一手抓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一手抓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是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这既符合浙江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实际,也符合生产消费市场规律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营销业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浙江农产品要想在这样的大市场中脱颖而出,只有扬长避短,做强农业品牌,打造特色精品。
  要说浙江农业培育的一个最大品牌,当属一年一度的省农博会。而撑起这个展会品牌的,则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精品,这也是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结出的硕果。
  浙江气候多样,种质资源丰富,为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浙江积极发展蔬菜、茶叶、畜牧、水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围绕特色、精品目标,坚持做大做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产品,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近80%。茶叶、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浙江一方面大力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监测力度,组织“百日严打行动”等专项整治,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稳步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这两年,浙江还创新管理,制作并推广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并在县(市、区)、乡镇建设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免费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全省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565个、绿色食品1232个、有机产品458个,“三品”累计产地面积1453.62万亩;名牌农产品281个。今年上半年,省农业厅共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禽产品等主要农产品3701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0%。从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看,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已提前达到2015年目标值,目标实现度居第二位。
  同时,浙江积极创新农产品营销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贩销大户等营销组织,培育连锁直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举办省农博会、网上农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筹建网上浙江馆,促进农产品更多更好更便捷地走向市场,并延伸产业链,借助休闲观光农业这一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价值。如今,在浙江乃至全国市场上,临海蜜橘、金华火腿、安吉白茶、庆元香菇等农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实践证明,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浙江农业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特色之路。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的出台,让这条路的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强优势补差距,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程已不遥远,相信浙江的“现代农业梦”定会早日实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