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青睐“懒汉农业”:稻谷集体搬进“工厂”,在流水线上育好秧苗,农田里有一台台插秧机,告别了“弯腰式”的耕作方式,直接穿着皮鞋去种田。
今年水稻育秧期间,安吉民天粮食专业合作社的2套育秧流水线连续作业,为周边农民提供机械化育秧面积超过2500亩。
合作社技术人员李天明介绍说,工厂化育秧整个过程很有讲究。杂交稻浸种10小时出芽,粳稻、籼稻浸种36小时,种子露白后需及时搬上流水线,播种后室内叠放,温度控制在28℃至30℃之间,还要保湿。48小时后放置到秧田,再行移栽。从流水线育秧到移栽,杂交稻需要15天左右,粳稻、籼稻需20天。
据了解,民天粮食合作社从2011年开始探索工厂化育秧,成立之初只是作为示范,在村内进行宣传、推广。“当时是‘求’着农民来育秧,后来农户们看到集中育秧种出来的水稻每亩能多收100多斤稻谷,尝到甜头后都主动找来。”李天明说,今年育秧订单更多,四批育秧共计2500多亩,除本村之外,还有报福、天荒坪、杭垓等乡镇农户的秧苗,合作社1万多只秧盘根本不够用。
据测算,一台育秧流水线每小时至少能育秧100多盘,相当于10余亩田的秧苗,这个效率是人工育秧的10倍以上。
从“求人来育秧”到“人求我育秧”,这一变化反映出农民对工厂化育秧的需求日增。安吉县农机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表示,解决请人难、用工贵、农时紧等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推广机械化育插秧,走工厂化育秧的路子。
工厂化育秧为农机服务组织带来了机遇,他们可以凭借掌握的机械化资源和技术不断将服务向下游延伸,为农民提供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的“四代一管”全程机械化服务。
这几年,安吉县水稻工厂化育秧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3.3万亩机插秧面积中,80%以上采用工厂化育秧。 陈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