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北京一村庄试行每户立“家规”

家风差或被全村通报

  仇庄村,北京市通州区最南的一个村庄,相传建于明朝,由一位姓仇的人家建村。雨后的仇庄村主路上人烟稀少,道路两旁的墙上挂着多块“中华传统美德篇”宣传牌,另有一面墙上写着“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交规等于零”。
  大道两旁住着仇庄村229户、16个姓氏人家,最近村民们有些忙,忙着追寻“家训”、制订“家规”。不久的将来,村里统一的“家道”也将一并出炉。按照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的设想,这些家训将由这一代村民开始代代相传,不仅“家道”必须裱在各家各户的墙上,过年时各家春联也将写上家训。
  目前10户“试点”订家规
  未来推及全村229户
  在王书信的办公桌上,十几张A4纸上打印着“苏家”、“王家”、“高家”、“仇家”、“刘家”等十户人家的家规。王书信介绍说,这是他们从4月开始推行的一个重大活动,让每家每户根据自家的家风特色,定出家训和家规,并由现在开始作为“立家之宝”代代相传。“家训”,也将作为仇庄村管理村民、改善村风的一个手段,这一活动将持续推行3年,直至大范围建立起家规,并起到效果。
  从已拟好家训的十户人家来看,家训内容不外乎是“孝悌”、“忠厚”、“勤俭”、“踏实”等基本内容,不少人家的家训雷同。王书信家也早早地拟好了家训,家训是四个词,“恕”、“正心”、“诚”、“善”;具体家规是:“学而不厌,积学储宝;诲人不倦,善行天下;诗礼传家,文质彬彬……”王书信说,他们家的家规是他和两个哥哥商量好的,立完家规,他立马给儿子发了一个短信,告知他今后这就是王家的家规。
  仇庄村目前有229户人家,第一批被要求立家规的是10户家风良好的优质家庭。据村干部介绍,这10户人家算是“试点”家庭,也是他们的“顶层设计”,等这些家庭探讨成熟后,将由60个村民代表负责起全村200余户的“家规”建设,一个代表负责4户人家左右。
  家规怎么订?仇庄村要求每户村民说出自己家族发生过的故事,根据家风特色拟定最适合自家的一套内容,包括“家风”、“家训”和“家规”。除了自拟之外,村委会也会帮大家把把关,还邀请了中华儒学会理事徐继福担任顾问。据了解,有一户立家规的例子:“有个弟弟,他帮哥哥娶了六次老婆。他哥哥的第一个老婆去世了,后面几个老婆又相继跑了,但是这个弟弟一直努力帮他哥哥找老婆,还花了不少钱。商量后这家的家训就定作‘兄友弟恭’。”
  定期开展评比
  家风差或被全村通报
  2011年仇庄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据村民们反映,十几年前,这个村比较乱,换了书记之后,村里十多年来一直主打“孝文化”,每年的腊月还会办一个村里最具特色的“老人节”,走访每户老人送关怀。
  王书信说,虽然仇庄村已成为一个文明村,但矛盾也不少,有时他一天要去三家调解内部矛盾、赡养问题、说三道四的问题等等。一旦矛盾闹大了,村民往往就去村委会反映,请求书记帮他们调解。“社会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源于家教,所以传统的家风很重要,几代人若一直传承下去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仇庄村的几位村干部都坚信家训、家规可以起到很好的“民事调解”作用。顾问徐继福正和他们共同修订最终版的全村“家道”,这一份“家道”包含孝道、老人道等各方面内容。王书信说,等“家道”制订完毕后,要发到每户家里,裱在墙上。至于每家每户自己的一纸家规,目前的设计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写成两份,一份由自家珍藏,代代相传,另一份由村史馆保留。每逢过节时,各家要把家训写在春联上。
  各家家规如何制约村民们的行为?王书信说,这是他们正在探讨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即如何让家规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让它变成一纸空文。“我想的是多做、多评、多挂牌、多受益。”他说,虽然还没完全确定方案,各家的家训也还差“具体惩戒”这一部分内容,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好家风带动差家风。他说,用农村土话说是“照顾‘好人’,经营‘小人’”。他们将定期开展评比,如评出“礼仪人家”、“书香人家”、“善良人家”等等,若哪家问题大、口碑差,还将在全村进行广播通报批评,“就和酒店评星级一样,各家各户以后也会被评星级”。
  村民对家规看法不一
  有支持也有质疑
  对于村里立家规一事,仇庄村各家各户的看法并不一致,已交完“答卷”的十户人家大力支持家风活动,他们中有些是村干部,有些是村中拥有极好口碑的人家。村民杜振国在村中以孝闻名,也十分看好这次活动。他说,他们家以孝为先,他想把自己的孝行立成家规,传给自己的女儿,再子孙代代相传。
  也有部分村民对于这样的活动表示“不太感冒”。一位2岁孩子的妈妈表示,虽然知道村里正在组织大家订家规,但她并不关心,有没有家规都可以。王书信也承认,肯定有部分村民的参与热情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支持性比较小,但他相信一旦有人带动,家规的影响面就会越来越广。
  对于仇庄村的“家规治村”,有些村民认为自有管好家事的方式,并不需要家规这样的东西;也有一些存在较大矛盾的家庭,对于这种家规活动处于无视状态。
专家说法
应加入与时俱进内容
  对于通州仇庄村提倡用家规治村的做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家规经过多年传承,留传下来的很多都是基本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不能一说到古代的东西就认为是封建糟粕而完全否定。它们对今天社会的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与和谐也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选择符合当今社会条件的东西,淘汰那些明显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糟粕。但是光凭这些家规治理村庄是不够的,毕竟今天的社会比以前更加复杂。我们一方面要从传统中寻找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时俱进,加入一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比如爱国、进取、自强不息等,使得这些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指导性内容更适合现在的社会。(摘自《北京青年报》 林艳/文2014年6月2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