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农民信箱

政策解读

我国首度设立“住宅银行”

城镇化融资大幕开启

  中国银监会日前宣布,已批复国开行组建住宅金融事业部。此举意味着,中国版“住宅银行”将落地。分析人士认为,旨在助力新型城镇化融资的住宅银行将对保障房建设,乃至房地产融资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银监会表示,这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举措,对中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促进实现“住有所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前国务院已宣布,201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
  国家开发银行在新闻公告中表示,中国版“住宅银行”运作将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设立国家“住宅银行”是发达经济体普遍的做法,但在中国尚属首次。“建立住宅银行,是帮助中低收入家庭以较低成本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帮助非营利性住房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杰说。
  随着近1亿转移人口即将在城镇落户,担负政策职能的“住房银行”,将为城镇化融资揭幕,服务中低收入及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版住宅银行的落地,一方面将缓解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制约,加速安居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削减目前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住宅“争抢”贷款的现状,优化中国的房地产融资结构。“要解决城镇化发展的问题,资金怎样来,怎样建立可持续、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很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司长田锦尘表示,改革意味着政府要营造比较好的环境,为市场在资金配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
  根据国务院要求,中国住宅金融机构将发挥依托国家信用、服务国家战略、资金运用保本微利的金融供血作用。据介绍,国开行将确保每年发放贷款60%以上,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为了统一防范地方发债风险,地方政府将接受信用评级,并设立负债的天花板。
王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