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题

农民路有 青山有梦

——丽水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侧记

  □本报记者 俞圣威
  路,千迴百弯的山路,曾将景宁县千年的畲族风情养在深山。去年农历三月三,云景高速公路开通,原来从云和到景宁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行程,直接缩短到15分钟,从杭州到景宁,全程也仅需四小时。青山有路,农民圆梦。在距离景宁县城西南8公里外的澄照乡“农民创业园”,一期1500亩土地开挖平整工程火速推进,挖掘机、推土机往来穿梭,一座座小山包被夷为平地……
  日历翻回到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早为丽水指过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告诫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青山有路,生态为径,一条阳光大道已然筑就。去年底,丽水市出台《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正用前所未有的决心,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从跋山涉水到漂洋过海看深加工让丽水土货华丽转身
  你或许不会相信,本届世界杯期间,与西班牙、意大利球员一起回家的,还有来自丽水青田县的高山蔬菜。是什么让山里土货搭上了这趟欧洲航班?为让新鲜蔬菜增值,该县万阜乡扶持农民对蔬菜进行深加工,成批生产、包装,印上“刘基菜园”商标,刀豆干、蒲瓜干等10多个品种系列干菜被统一送往温州市场,再由温州销到广东、上海等地,并出口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年出口量达20万公斤。
  跋山涉水,挑着土货进城的丽水农民华丽转身了。“山区里的大众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普通产品没有竞争力,如何让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经济优势,便需要深加工,这样出来的产品才有可能是精品。”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说,丽水市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提出了“三区”的思路,除发展“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外,特别注重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丽水市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种类资源十分丰富,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笋竹、畜禽、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运能力弱,加工转化率低,能够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但丽水市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叠加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区域物流业高度发达,紧
  邻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加
  工园区条件充分,优势明显。在姜波的推荐下,记者来到了位于莲都区碧湖镇蒲
  塘村的绿谷铁皮石斛
  种植基地。据介
  绍,搭配定
  制的宜
  兴紫砂花盆,一株3年生的铁皮石斛盆景售价近200元。长在悬崖峭壁的名贵药材,摇身一变成了精品盆栽。
  基地负责人汤利达告诉记者,铁皮石斛茎干上一节一节的鲜条可入药,但卖的话只能卖到四五十元,而换成盆景,就能卖到近200元,价格翻了两番。
  不仅是石斛华丽转型,“丽水的传统农产品食用菇也实现了流水线工厂化生产。”姜波告诉记者。
  在丽水百兴菇业生产车间里,一瓶瓶正在培育中的杏鲍菇,在全自动工厂化栽培系统中有力地生长着。记者穿上鞋套,进入杏鲍菇车间看到,整个生产环境全自动可控,几乎无污染。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循环生产——杏鲍菇的营养来源是培育瓶底的培养基,由玉米芯、甘蔗渣、木屑制成。当杏鲍菇采摘后,培养基将被二次利用培育香菇、木耳、平菇。这些也采摘后,培养基还能用来生产高效有机肥改善土壤。
  实现工厂化生产后,杏鲍菇从装瓶种植到包装成品只需45天,比人工培植缩短了10多天。这些新鲜的食用菇,被制作成即食小袋、香菇酱、火锅底料等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意大利等。公司总经理吴其进说,和传统杏鲍菇种植相比,现代化生产的优势是不受季节、气候影响,365天都能生产。“公司目前年产杏鲍菇达2000多吨,生产效率提高几十倍”。
  精致的盆景石斛大棚培育,小小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这正是丽水从传统农业向生态精品现代农业转型的缩影。姜波认为,丽水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将培植一批较大规模和加工能力的丽水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成为一个集资源交易集散地、产品加工集聚地、产品营销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16年,各县(市、区)规划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园区1.22万亩。争取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6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60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0家,1亿
  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
从锄头一扛到鼠标点点看丽水农民八仙过海玩转市场
  青田勇初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勇初向记者讲述起他的“出山路”。“过去我从事化肥、农药销售,销售对象主要是橘农。有一年柑橘不好卖,价格甚至跌到了8分钱一斤。橘农们卖不出橘子,我也收不到货款,当时欠了我60多万元。为了收到货款,我开始帮橘农在网上卖橘子。”郑勇初说,后来一位福建的采购商在网上看到后帮了他们大忙,买了很多柑橘,并且都销往海外。“我们这里终年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705小时,同时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无霜期长达330天,非常适合柑橘类果树的生长发育。而且远离工厂、医院与生活区,生产用水为井水和水库水,再加上果农的精心照料,柑橘品质有口皆碑,只是以前没有卖对地方。”受此启发的郑勇初决定带领橘农们扩大种植规模并拓展销路。2009年,青田勇初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青田蔬果都农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专业从事柑橘代收、催熟、打蜡、分级、包装、商检和出口。
  车到山前必有路,更何况这座大山早已做足了充分准备,深藏不露的千年生态,蓄势待发。青田柑橘从此告别了挑担小贩式的销售模式,搭上了线上与线下的市场快车。
  目前,该合作社柑橘基地栽培面积已达1000多亩,年产量4000多吨,盛产期年产量可达4500吨。更为欣喜的是,2012年,基地的600多亩果园在国家商检局注册备案,正式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我现在正盘算着,今后把杨梅卖到泰国去。虽然杨梅的保鲜要求更高,但是现在温州有直达曼谷的航班,当天就能运达……”在有梦人郑勇初眼里,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郑勇初只是丽水“出山大军”中的一员。据丽水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国平介绍,丽水现有农产品产地市场76个,销地市场20个,带动16.5万多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通过展会营销实现交易额7200多万元,签订交易合同2.5亿元,去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1亿元。而随着丽水市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一扇更大的门正在开启。“丽水市将重点建设以市区综合市场为主,各县(市、区)生态精品基地及专业市场为辅助的‘一综多专’、‘一主多辅’的生态精品农产品市场体系,到2016年,建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家,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35亿元。”张国平说,同时,他们还将培育和提升浙南茶叶市场、庆元食用菌市场、龙泉黑木耳市场、生态农林产品物流中心、莲都瓜果蔬菜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看,丽水农民又在各显神通了——“您好,此次配送的产品为茭白、牛心菜、长南瓜、黄豆芽,温馨提示:您在烹饪时尽量不放、少放鲜味佐料,享受原汁原味的鲜美土菜……”身为“餐桌管家”的遂昌县应村乡双里村村民周子群,给上海客户群发了这样一条提醒短信。第二天一早,200多批还带着露珠、来自遂昌深山的原生态蔬菜被依次装箱,通过快递物流直达上海市民家中。
  率全省之先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培育打造的遂昌县,在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后,又推出了“餐桌管家”工程,以“点对点”服务的方式,全面缩短生态菜园到城市餐桌的距离。
  另一位“餐桌管家”潘伟平则告诉记者,最初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建起了“原生态蔬菜直销车”,没想到引得订单纷至沓来。最近,潘伟平还把蔬菜生意做到了微信上。“只要动动手指,遂昌农村菜地里的蔬菜,最快次日就能出现在上海人的厨房里。”潘伟平说,他的“浙江遂昌仙翁果蔬”微信公众账号,如今被不少上海家庭主妇订阅。
  除了网上“吆喝”外,来自遂昌各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还经常“组团”前往杭州、上海等地,向城市居民毛遂自荐,争当宅配“管家”。去年,这些“餐桌管家”已经创造了近千万元的产值。随着该县“全程冷链”的正式上马,“蔬菜宅配”这一新兴产业将为遂昌农民带来更大的效益。
从大山深处到大雅之堂看农业文化挥动蝴蝶翅膀
“远看一棵草,近看大肚皮阿嫂。”说的便是茭白。而同样描述茭白的白嫩,台湾的叫法更“香艳”——“美人腿”。每年到了茭白丰收季,还要搞一个“美人腿节”。2010年开始,一条条来自丽水深山的“美人腿”跨过台湾海峡,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丽水与台湾南投均是茭白主产地,两地气候条件相近,日夜温差大、水质优良、技术成熟,种植的茭白品质非常优良。”丽水市农业局农产品营销中心副主任林国文告诉记者,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创新的农业文化引进来。“参加完‘美人腿公主’比赛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考察了台湾的农业产业,学习其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技术。”
  2011年,丽水市借鉴台湾南投美人腿农业节庆文化模式,借用茭白节展示扩大丽水茭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茭白节成了丽水农业对外交流的一个新品牌。
  参加过丽水茭白节的香港著名烹饪大师何永光对丽水茭白赞不绝口,“高山茭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又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因此在餐饮和食品加工上的市场非常大”。
  得过丽水茭白节金奖的龙泉市源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春伟告诉记者,海拔高,茭白品质就好,肉质嫩,还有甜度也高。“但以前我们只会种不会吆喝,通过茭白节,合作社收获了省内外多家餐饮公司的大批茭白订单。”
  据悉,丽水市山区昼夜温差明显,冷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茭白,去年全市茭白生产面积已达6.9万亩,产量11.3万吨,产值达2.4亿元。省农业厅蔬菜专家赵建阳认为,茭白节非常有意义,“品质的提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通过大家互相比较,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我有什么好的技术,通过这样的评选,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拿出来,再介绍给大家,这样对带动茭白生产和销售,推动整个丽水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台湾蝴蝶的翅膀一扇,没想到让丽水的大山抖擞了精神。“这就是农业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文化传承、借鉴、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用。”张国平说,农业节庆活动是宣传推介、聚集人气和农产品促销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节庆活动追求社会影响力、经济效益和消费者满意率最大化,把农产品营销和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农事体验和休闲踏青结合起来,体现和拓展了农业生产功能,也让农业生产增加了动力。
  据介绍,丽水市的中国(庆元)香菇节、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农事节庆。中国(庆元)香菇节是丽水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农事节庆活动之一,通过“香菇农事节”系列活动,对提升香菇产业化水平、挖掘香菇文化作用明显。如今,庆元香菇品牌价值达45亿元,位列浙江第一,全国第八。从2008年开始举办的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吸引千余名茶商汇聚松阳参加各项茶事活动,松阳茶叶、浙南茶叶市场的知名度随之显著提高,市场的集聚作用日益凸显,市场年交易量、交易额连年实现翻番,浙南茶叶市场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绿茶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
  来自云和县委宣传部的梅莉红对农业文化颇有见地,“城市化,让乡村逐渐出现人走、村空、田荒的场景,而农耕文化是中国乡土的核心记忆和难以割舍的情结。举个例子,开犁节是浙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示传统农耕技艺、民间艺术和民风习俗,有着近千年的历史。”
  梅莉红说,云和在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打响了“梅源梯田开犁节”的农业文化品牌,挖掘整理出了一套完整固定的活动程序,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梅源梯田开犁节”更为丰富的生命力,依托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多个不同的自然景观类资源单体,结合畲族风情、客家风情、银矿文化、避暑养生等元素,丰富中国摄影之乡内容——丽水的十大摄影基地和“中国最美梯田”。2012年,梅源梯田凭借“海市蜃楼般的农田美景”被美国CNN评选为中国最美40个景点之一,并入选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最美20个景点。2013年,梅源梯田七上央视,成为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首站拍摄地,成国内旅游新地标。
  张国平介绍,接下去,丽水市将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丽水特色的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农耕节、杨梅节、开茶节、白莲节、红提节、香菇文化节等农业节庆品牌,建设与特色产业一体的农博园、博览馆以及开心农场,培育农业文化产品。推进产业与文化融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庆元香菇文化节、松阳中国茶商大会、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杭州)展览会、青田杨梅节、莲都白莲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影响力。
  丽水这个可以让人“深呼吸”的地方,吐息之间,总带有文化的味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