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短短十年,浙江新增补贴农业机械83.6万台套,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第三位——

“机器换人”,“换”出浙江农业新天地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李鹏
  在余姚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的高效毛豆收割机让众多农户开了眼界:收割机每天可收割青毛豆30亩,与人工采摘相比,每天可节省采摘费用1万余元;
  在杭州余杭区,乐益农机服务合作社花300多万元购置了20架植保无人机,为周边上万亩茶园提供植保服务,一架无人机每天至少可以喷药300亩,效率比人工喷洒提高了近20倍;
  在象山县,红升水产养殖公司在养殖塘里装上了传感器、检测装置等设备,实现了远程调节水温和控制饲料、鱼药等投入品,技术人员从3人减少到1人,光人工费用,一年就可以少支出20万元;
  ……
  近年来,我省适应农业规模经营需求,大力发展农机化,不断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机器换人”,为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层次、打造“两省”、“两美”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机器换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暑将至,收种倍忙。夏收夏种如火如荼,龙游县农机大户董红专的几十台农机开足了马力,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轮番登场,在“双夏”生产中演绎着一幕幕机械作业“大戏”。这些年,他投资了1000多万元,购置了粮食生产环节几乎所有的机具和设备,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机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劳动力紧缺下支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的必然选择。”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换人”逐渐成为种养大户们提高生产效率的妙招和应对用工紧缺、用工成本高的良方,大量高效、适用、新型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10年来,全省新增补贴农业机械83.6万台套,2013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462.2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第三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5%,以年均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大众茶类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水平近90%,名优茶机制率达95%,设施畜牧规模养殖比例超过80%。
  “过去10年是我省农机化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史济锡说,以我省种植面积最多、用工最大的水稻和茶叶产业为例:2013年,全省水稻、茶叶生产用工分别比2003年节省1231万工和1883万工,按每工100元计,共节约劳动力成本31.14亿元。“这些年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正确的思路引领和有力的政策支撑,得益于大胆探索和创新。”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提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路,此后,又率先出台了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以奖代补(即后来的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设施农业设备补贴等政策,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开辟了“大农机”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富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
设施增地,高效与优质的追求
“今年4月6日就开始采摘上市,比传统露地种植的上市时间提早了一个月左右,亩产值近2万元。”说起今年的枇杷产销情况,温岭市金菊枇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金菊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梁金菊告诉记者,露天栽培的枇杷冬季容易受冻害,有了大棚后,解决了果树的防冻问题,第二年枇杷上市早、售价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设施大棚得到普遍应用,适用大棚作业的配套设备越来越多,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大棚,成了一家家先进的农业工厂。”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农业基础资源较少,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高附加值的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我省设施农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各级政府通过购机补贴、农业项目扶持等手段,推动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如今,简易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渐渐淡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配套节水喷滴灌、智能化控温控湿控肥等高新技术的钢架大棚、玻璃温室。应用范围从蔬菜产业拓展到果蔬、畜牧、水产、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产业。2013年,全省设施栽培面积达301万亩,比2004年增长216.8%。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智慧农业,成为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慈溪市绍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温室里,一台智能终端每隔5分钟会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光照、湿度。“利用智能温室进行蔬菜育种,每年亩产值从8万元增至11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岑绍根说,通过智能温室控制器对风机、湿帘、喷头、内外遮阳膜进行控制,温度、湿度这些以前只能毛估估的要素,现在都可以精确定量,施肥、浇水等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能完成。“智慧农机”带来的精准生产,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精准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登高望远,追梦下一个黄金期
  过去几年,我省农机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跨越。
  势头虽好,短板仍存。“果蔬、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使农机化配套难度加大。还有,农机农艺融合、机械作业自动化控制等等,这些都是今后要攻克的‘堡垒’。”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农民眼中,收获蔬菜能不能用上机器?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的农机具能否更多些?……这些,都是他们对“机器换人”的迫切期待。
  据了解,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围绕“两省”、“两美”农业建设,继续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机化提质提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重点以购机补贴政策为主抓手,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解决好“机械不足”的问题;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适用技术推广,解决好“如何置换”的问题;以新型服务主体为主力军,进一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好“靠谁来换”的问题;以科研导向目录为指挥棒,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解决好“机械缺失”的问题。
  发展思路和重点已经清晰,目标任务也已经明确:到2015年,全省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要达80%以上,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到2020年,农机化发展整体进入高级阶段,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农机化的下一个黄金期,或许就在不远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