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地处浙江最北端,自古就是我国的著名茶区,其茶文化多姿多彩。在顾渚山中,曾建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贡茶院,茶圣陆羽在此写就了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紫笋茶自唐至明连续进贡800余年,颜真卿、白居易、皎然、杜牧、皮日休、刘禹锡、陆游和苏轼等文人墨客也在当地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至今当地还存有唐朝以来的忘归亭、金沙泉和三组九处摩崖石刻等茶文化古迹。因此这儿也是茶道的源头和茶学的孕育地。
历史文化悠久
紫笋茶因《茶经》中“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陆羽在顾渚山多次考察和悉心钻研后,认为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紫笋茶被列为贡茶始于唐朝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紫笋茶深受帝王喜爱,有诗云“琼浆玉露不可及,紫笋一到喜若狂”,贡茶数额连年剧增,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贡额多达18400斤,堪称中国贡茶之最。2010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分别授予长兴和紫笋茶“中国茶文化之乡”和“中华文化名茶”称号,紫笋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传承和展示茶文化精髓,长兴历时三年投入近亿元在原址上重建了贡茶院,并以其为中心强力打造顾渚茶文化景区。复建的大唐贡茶院占地110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现为全国文保单位。
茶产业蓬勃发展
近五年来,长兴县茶园面积增加2.02万亩,增幅24%,茶叶产量增加333吨,增幅8%,产值增加2.6亿元,增幅62%。目前,当地茶园总面积达10.45万亩,2013年茶叶总产量4703吨,总产值6.823亿元,其中名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47吨和4.46亿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已成为长兴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发展提升茶产业
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紫笋茶是浙江省首只具有行业标准的茶叶,《紫笋茶》标准于2004年被批准为农业行业标准,还制订了若干系列地方标准,长兴紫笋茶2010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长兴先后4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建成了长兴县和平基隆坞茶场、长兴县大唐贡茶有限公司、长兴和平旭升茶场等3个省级示范茶厂,是全省茶厂改造重点示范县之一。该县还十分注重茶叶质量安全,现有“三品”认证茶园8万多亩。《大唐贡品——紫笋茶饼研究及应用》和《夏秋优质红茶加工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相继实施,大幅提高了新产品开发水平。长兴县每年出台《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安排茶产业补助资金500多万,曾荣获“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
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长兴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茶乾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县和平基隆坞茶场、长兴县永金茶业有限公司和长兴县桃花岕有机茶厂3家市级茶业龙头企业,以及“紫笋”、“新桃花芥”、“张岭”等一批省著名商标,其中茶乾坤公司2011年还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长兴拥有长兴丰收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高度重视职业茶农培训。长兴在1999年组建了全县茶叶行业协会,紫笋白茶生产重镇——和平镇有“中国白茶第一镇”之称,于2005年成立了白茶协会,从事行业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2009年,“中国白茶第一街”开街,总投资近1500万元,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店铺90间,为白茶构建了产品销售的商贸平台、品牌打造的展示平台和市场对接的联络平台。
三是推进品牌化营销。长兴每年投入80多万元茶文化活动和品牌宣传推广经费。县委县政府多次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举行茶事新闻发布会和茶产业推介会,组织茶企参加大型的博览会并屡获金奖;邀请央视来长兴拍摄茶产业专题片,先后在七套《致富经》、二套和四套《走遍中国》等节目播出;投资拍摄电影——《茶恋》,介绍陆羽生平及其与紫笋茶结缘的传奇故事。长兴县紫笋名茶开发公司荣获“浙江老字号”称号,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长兴紫笋茶”作为长兴茶叶区域公共品牌,2010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三十强行列。长兴名茶因品种和工艺等不同而形成品质风格不同的两大系列产品,紫笋茶形似兰花,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紫笋白茶形如凤羽,色泽翠绿,香气馥郁,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氨基酸含量丰富,比一般绿茶高2倍以上。长兴名茶产品主销上海、北京、山东和江苏等地大中城市,袋泡茶产品外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