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我省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

7月上旬或出梅,下旬有阶段性高温天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梅雨一直下,自6月17日入梅后,梅雨带一直在我省维持南北摆动,全省遭遇了多轮强降雨袭击,至今共出现3次较大范围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频繁,降雨区域集中,累积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截至6月30日16时,全省平均面雨量26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丽水、衢州、台州等地发生多处小流域山洪与地质灾害,钱塘江等流域发生了中小洪水。据省防指统计,截至6月29日16时,全省有168.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4.02亿元。
  那么,这绵绵不休的梅雨季何日是个尽头?从省气候中心传来消息,再熬几天,梅雨或将告别我省。省气候中心预计,7月上旬我省或将出梅。
未来3-5天阴雨仍是主角
  尽管这几天梅雨当道,时断时续,但与往年高温高湿的黄梅天相比,今年的梅雨天还算比较凉爽,潮湿、闷热的感觉要稍好些,如今的天气犹如初夏季节,阳光与阵雨相伴而行,气温不高不低,凉爽宜人。入梅后,全省气温明显偏低,大部地区的日最高气温普遍在30℃以下,与常年同期比,浙北东部、浙中南沿海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以内。
  梅雨季还在进行中。省气象台预报,未来3-5天,我省仍以降雨天气为主,北部地区多过程性降水,南部地区多雷阵雨天气。雨带主要在浙中北地区,降水区域主要集中在浙中北部,而浙中南地区多午后雷阵雨天气。
  从7月3日起,梅雨带将北上江苏,我省除浙北北部地区有时有阵雨外,其它大部地区都是多云到阴,午后部分雷阵雨的天气,需要注意的是有雷雨时短时会有大到暴雨。
  另外,需引起重视的是,据省气候中心监测,7月上旬,热带辐合带趋于活跃,上旬末将可能有一个台风生成,从而给东南沿海带来更多的风雨。截至目前,全省气象部门维持三级应急响应状态,加强值守、严密监测,全力做好强降雨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由于目前我省部分江河湖库持续高水位,山体土壤饱和,连续降水对触发灾害的累计效应在不断加大,极易引发山洪与地质灾害。省气象部门提醒各地,注意加强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城乡积涝和中小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及时关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最新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
7月上旬或将出梅
  我省自6月17日入梅(常年6月10日入梅)后,气温明显偏低,降水异常偏多,强降水频繁,累积雨量大,降水时间长,强降雨区域集中,降水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其间共出现3次较大范围暴雨到大暴雨过程。
  眼下,很多人在关心什么时候出梅?对于出梅,省气象局有严格的界定:一般是指副高底线跳到北纬25°,并稳定在10天以上。气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当预测到未来不会有5天以上的连阴雨了,便会预报出梅。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出梅可能在7月上旬后期(初步预估在7月7日左右,但最终确定要看天气变化情况)。
  出梅后,我省通常会迎来一波晴热高温天,但今年马上出现高温热浪天气的可能性不大,据省气候中心预测,出梅后全省以午后雷阵雨天气为主,高温天气可能到7月下旬出现,并以阶段性高温为主。
  省气候中心预计,7月份的高温天气不会很猛烈,或比去年有所缓和,预计7月全省平均气温:沿海、海岛和浙南山区26℃-28℃,其他地区28℃-30℃,浙中部分地区可达30℃-31℃;全省大部分地区比常年略偏高。而超过35℃的高温日数,海岛5天以下,沿海5-10天,浙北北部10-15天,其他15-20天。
  由此看来,今年7月不会像去年那样炙热难耐。
55座大中型水库水位超限,防汛形势严峻
  入梅已半个月,我省的防汛形势一直让人绷紧神经。由于此次降水过程雨量大、影响范围广、强降雨区域集中,给部分地区造成灾害损失。
  目前全省有55座大中型水库水位超汛限,山塘水库普遍高水位运行,山体土壤水分趋于饱和,极易引发险情。近日,省防指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局地强降雨防御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钱塘江流域发生2次5到10年一遇的洪水,兰溪站最高水位分别超保证水位 0.76米和 0.73米,衢州、金华等站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杭嘉湖东部平原、浦阳江下游、曹娥江支流黄泽江等部分江河的最高水位也超过警戒水位。
  目前各级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加强了应急值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做好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各地也加强了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和小流域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区、危房等重要设施和危险区域的巡查。超汛限水位的水库也正在采取措施降低水位。
  针对近段时间来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省农业厅也于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有效应对不良气候,切实采取措施稳定农业生产。
  通知要求各地对近年来发生的台风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阴雨等灾害情况进行一次分析研判,摸清易涝、易旱的耕地(基地)情况,并落实资金进行修复完善;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检查管护,保证灌排顺畅、水源保障,使农田遇旱能灌得上,遇涝能排得出,真正达到旱涝保收,尤其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排灌设施等的建设完善和管护;加强易旱区域农田的蓄水、节水灌溉等抵御高温抗旱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农田,要特别重视灌溉系统的给水保障。全面排查棚架设施、畜禽栏舍等防台、防汛、抗旱安全隐患,及时指导农户(基地、养殖场)提前做好设施检查修缮加固,疏通排水管道、沟渠等,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