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业内人士建议,未来缓控释肥应该向行业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推广全面化方向发展,由小产品向大产业转变,使“智能肥”成为国内主流产品,提高我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化肥处于过剩时代,缓控释肥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剂。
未来提升空间大
据了解,当前,我国耕地存在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污染日趋加剧等问题。其中,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从此次论坛上了解到,缓控释肥料肥效长,养分释放速率和数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可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具有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优势明显。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副处长杨帆表示:“除对大田作物节氮增产效果明显之外,缓控释肥在荔枝、蜜柚等南方需肥量较大的水果生产上增产显著,推广前景广阔。在减少20%氮肥用量的情况下,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量没有明显减少,这对于减少氮肥淋失,减轻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报告认为,从产业角度,缓控释肥具备显著优势。“启动高效缓控释肥使用补助试点”预计下半年有望得以落实,这将增加农民购买和使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加快缓控释肥推广速度。同时,缓控释肥作为农业减排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减排补贴值得期待。如果未来得以铺开,将从另一角度加速缓控释肥的推广。
根据中国磷复肥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缓控释肥产量不到300万吨,仅占复合肥的5%-8%,在整个肥料行业中更是只占1%-2%,未来提升空间大。
此外,缓控释肥原料单质肥目前严重过剩,企业对于上游议价较强,成本的降低使缓控释肥成为提升生产企业毛利率的“利器”。在上市公司中,涉及到缓控释肥的主要有金正大、芭田股份和新都化工,其中,金正大占国内缓释控肥产能的50%以上,其差异化产品的毛利率要高出普通复合肥的5%以上。在化肥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缓控释肥可谓“一枝独秀”。
目前处于“非主流”
尽管前景广阔,但目前缓控释肥还处于“非主流”。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强博士指出,虽然我国缓控释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整体规模小,对农业增收节支贡献仅占肥料行业的1%-2%。企业之间的工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跟风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国内缓控释肥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企业只将缓控释肥料作为宣传营销的噱头,其产品却并不能取得控释效果。缓控释肥料的价格相对较高,农民的认知度不高。
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胥和平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化肥产能过剩、需求不旺等因素的作用下,市场持续低迷,化肥行业举步维艰。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刻不容缓。缓控释肥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之一,具有高效、高产、生态、环保的优势,虽经过十年发展,但仍需要各方扶持,进一步加快这一新兴产业发展。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宏坤表示,缓控释肥市场潜力巨大,企业还需要完善农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创造需求,如与种肥同播技术相结合,让更多农民用上这一新型肥料。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提出,缓控释肥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完善:要提高氮的利用,解决好低温环境、生长期长的作物的需肥问题,减少对土壤的潜在污染,坚持与培肥地力及补充中微量元素相结合,与施肥机械相结合,做好施肥指导,保证施肥均匀。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赵秉强则认为,中国的缓控释肥发展必须面对大田需求。他强调,中国缓控释肥产业还需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农业。
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积极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或国家标准,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入市场。在补贴方面,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借鉴有机肥补贴的经验,避免犯同样错误,可以先选择一部分作物(如玉米)进行试点。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缓控释肥料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包膜类缓控释肥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膜材料的易得性和可降解性、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方面;添加剂类的技术攻关重点在添加剂的筛选和与各营养元素的耦合上,稳定剂、增效剂、控失剂是这类肥料能够提高利用率的核心。
自2008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金正大集团就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开展合作。截至2013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份的约30种作物,基本覆盖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作物。
张玉洁 张琴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