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种植业

加大扶持提能力 依靠科技增效益

杭州全面推进旱粮产业稳定发展

  最近,杭州市提出经过四年努力,全市旱粮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10万亩,年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旱粮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技术广泛应用,旱粮生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初步构建起现代旱粮产业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浙江其他地区相比,杭州市早晚温差相对大,更适合发展旱杂粮的优质栽培。
  杭州市的主要旱粮作物是小麦、大豆、玉米、番薯、马铃薯、蚕(豌)豆,小杂粮包括杂豆、高粱、荞麦和小米等,以夏秋粮占绝对优势。近几年,大豆、玉米、番薯等旱粮作物由原来单纯重视产量向产量和品质、口感并重转变,鲜食旱粮生产成为一个主要趋势,玉米、迷你番薯、马铃薯播种面积明显增多,鲜食玉米和大豆广受欢迎,产业化程度较高,鲜食大豆目前已成为该市萧山区的一大优势产业,年产值超过1.7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速冻菜用大豆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
目标明确 资源优化
  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旱粮生产,杭州市有四大发展目标。首先是以扩面为目标,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势配置。一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生成不同品种集聚产业带。如“临安-富阳-桐庐-淳安”线着重发展番薯、马铃薯、干粒型玉米和大豆生产,其中临安重点发展迷你番薯;“萧山-余杭”线主要发展鲜食大豆、鲜食玉米、小麦等;市郊偏向生产鲜食型产品等;二是推广林、果、茶、桑套种旱粮模式,增加旱粮面积;三是开发冬春季旱粮。目前,杭州市有9万亩左右的冬闲田,可扩种大小麦、蚕豌豆、荞麦等作物;四是利用7万亩抛荒山坡地种植旱粮。
  二是以增产为目标,实现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行“良地、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提升旱粮生产水平。积极开展旱粮生产功能区建设,切实改善旱粮生产条件;选引优良品种,优化结构;加快推广应用增季栽培技术、省工节本技术、优质专用栽培技术、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分期播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引进适合山地和小规模生产旱粮以及旱粮间套种作业的小型多功能农机具,如小型播种、移栽、开沟、采摘、脱粒、收获、加工以及施肥、喷药等农用机具,通过试验及改良,筛选出适合杭州市旱粮生产的新型高效农机具,提高旱粮生产机械化水平。
  三是以增效为目标,实现高效种植模式的合理搭配。推广“玉米-玉米-青菜”、“鲜食春大豆—鲜食夏大豆—鲜食秋大豆”、“鲜食春大豆—鲜食夏大豆—鲜食秋玉米”、“双季迷你番薯-蔬菜”、“双季高粱-蔬菜”等轮作模式;推广“玉米-水稻”,“苦荞麦-水稻”等水旱轮作;推广番薯套种玉米、玉米套种大豆、玉米套种中药村等旱粮套种模式。
  四是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旱粮生产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一是加快研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进行旱粮加工研发,深化旱粮产品加工,旱粮产品向保健型、功能型、营养性、安全性、方便性方向发展,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迈进,不断延长产业链;二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生产区域化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连片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间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以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规范和推动旱粮生产;三是研究制订旱粮生产系列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
政策落实 措施到位
  在及时落实旱粮生产扶持政策的同时,启动旱粮生产功能区建设。将旱地、坡地、新垦造耕地纳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范围, 全市每年新建旱粮生产功能区4万亩,到2018年,全市将新建17万亩旱涝保收的旱粮生产功能区。
  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桑/果/林园间(套)种旱杂粮模式示范推广”农业重点产业专项,积极发展幼龄园地套种旱杂粮,力争年套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组织实施“旱粮生产综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重点科技项目,优化品种结构,应用先进技术,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市每年新增旱粮生产面积2万亩,新增产量0.6万吨,建立旱粮规模生产基地10个以上。 叶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