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森
如何处理好“禽畜养好”、“肉蛋吃好”与“环境治好”、“生态保好”之间的关系,是山区畜牧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作为国家级生态县的磐安,将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作为改善民生、助农增收的一件实事,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原则,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改进养殖模式,推进农牧结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磐安双溪后田猪-沼-葡萄种养模式
坚持“双赢”原则,明确发展方向
“双赢”就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从去年6月份开始,磐安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坚持“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建管并举”,以“三区三边”(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生活居住区,村边、路边、溪边)为重点,以关停“低小散乱”、整治“脏乱差”、创建“三元合一、星级管理”标准化示范场为突破口,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推进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存在少数养殖场干湿分离不彻底、雨污分流不彻底、排粪沟未封闭、治理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维护和利用等问题。
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为“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格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主体责任,突出“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生态化”,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畜牧业作为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合理布局,规范经营管理,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林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田园风光优美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双优”导向,提升产业层次
“双优”就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磐安县的生态畜牧业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去年生猪饲养量8.2万头,猪肉自给率保持在60%以上,实现产值1.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7%,畜牧业已成为磐安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今年3月,结合“五水共治”总要求、按照土地功能定位、拥有量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磐安县出台了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提升畜牧业发展层次。
优化区域布局。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划分及范围。禁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建立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对已建的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限期搬迁和关停。限养区是指限定畜禽养殖数量,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实行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原则上不再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现有规模养殖场按照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完善或提升改造配套设施,开展限期整治,对治理后仍未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一律限期搬迁或关闭。宜养区是指除禁养区、限养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必须经过部门的联合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并坚持“三同时”制度,即污染治理设施及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要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思路,尽量利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充分考虑周边种植业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吸收能力,在远离城镇、村庄、公路主干道、干流、水源的区域布点,加快建设一批畜禽排泄物充分利用、规模适度的生态养殖场。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将山区生态条件转化为畜禽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原生态特色,不断提升畜禽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磐安土鸡、土鸡蛋、山羊肉、农家火腿、土蜂蜜等畜禽产品因无污染、安全、营养、“土”味浓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山林多、饲草及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积极发展以“金华两头乌”为重点的生态养殖,优先发展优质土鸡,适度发展牛羊及特种养殖业,改善肉类结构,加快发展养蜂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磐安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品牌,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坚持“双增”目标,打造精品产业
“双增”就是要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就磐安来讲,应重点抓好养殖、营销新模式的推广,全力打造精品产业,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广养殖新模式。要因地制宜地推广“猪-沼(肥)-果”、“猪-沼(肥)-茶”、“猪-沼(肥)-菜”、“猪-沼(肥)-林”等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立体生态模式,以及“家禽-园地”、“山羊-林地”直接消纳利用种养模式,不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水平,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产业。
推广营销新模式。要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通过技术合作、资源整合、营销网络共享等形式,实现产业提升发展。引导和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加强商标设计、标识注册等工作,努力培育畜禽产品品牌,提升畜禽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超市、菜市场、宾馆饭店与畜禽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不断完善新型产销关系,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坚持“双严”标准,推动转型升级
“双严”就是要严格按标准改造实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畜禽养殖场整治,开工没有回头箭,出台的规划、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整改的要求、内容,必须一条一条地落实到位。
严格按星级标准改造实施。以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农业、环保等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考评办法,以星级为标志划分养殖场规模和标准化改造程度,让养殖场业主明白什么是养殖标准化、标准化管理该怎么做。养殖场业主要根据不同养殖规模,全面实现“两分离三配套”(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干粪堆积棚、沼气池、储液池配套),采用干湿分离及雨污分离工艺,推广节水养殖技术,逐步淘汰传统的猪栏冲洗法,从源头控制养殖污水量。开展排泄物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好干粪堆积棚、沼气池、储液池等配套设施,促进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推动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养殖场业主要自觉担任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严格按照畜牧兽医部门的要求及免疫程序做好各种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严格按规定将染疫或病死畜禽在专用的无害化处理池或在符合要求的地点作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建立健全处理台账,绝不允许随意弃置病死动物或漂浮死猪事件发生,绝不允许病死动物流入市场,确保安全生产。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饲喂畜禽,禁止滥用兽药,防止兽药残留量超标。环保、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规范畜禽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