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消费开始由吃饱转向吃好,为追求营养均衡,在主食选择上由单一的食用细粮开始向粗细粮搭配转变。在浙江省农业厅老干部活动室举办的第4期“老年养生沙龙”上,马岳系统地介绍了五谷杂粮的生育特性、营养成分和保健养生功效。本报陆续刊登有关文章,供关心养生的读者参考。
马岳,现年91岁,原省农业厅副厅长,总农艺师,研究员。1993年退休后,曾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等单位发挥余热,并参加老年保健养生学活动。1998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主要著作有《台湾行》、《马岳农业文集》、《新世纪浙江特色农业》(丛书)、《颐养天年之道》等。
五谷杂粮与养生
“民以食为天”。人们称大米、白面为细粮或主粮,称玉米、小米、荞麦、燕麦、青裸、大豆、绿豆、豌豆、甘薯、马铃薯等为杂粮或粗粮,五谷杂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健康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杂粮生产王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名牌农产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以谷类食物为人们主要能量来源,谷物占食物总能量的50%以上。在历史上,细粮比粗粮价格要贵,但那些被称为杂粮的作物,因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吃了耐饥、耐饿,对人体的营养和保健也有好处,在大多数人不得温饱的年代里,价格又比细粮便宜,因此杂粮在那时作为主食或与主粮搭配食用。随着人们生活进入“小康”社会,饮食消费开始由吃饱转向吃好,为追求营养保健,在主食选择上又开始由单一的食用细粮向粗细粮搭配转变。
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2010年,全国有2.6亿人被确认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2013年,中国肥胖人口达到6200万人,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9%,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8690万人。对此,最近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求增加粗粮摄入量。
营养专家认为,坚持谷类为主,粗细粮合理搭配,可以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给人们健康带来的种种弊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符合国人的生理营养代谢特点,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国际营养学会也提出:“饮食吃粗粮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对五谷杂粮,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杂粮不仅可以充饥,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富有营养、具有保健价值的食物,其所含有的各具特色的营养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也是细粮难有或不可替代的。杂粮的这些特色,推动着杂粮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开拓发展。
我国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的说法。如今,祖先们的智慧得到了现代科学的印证。科学合理地食用五谷杂粮,对保健养生、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
玉米是当之无愧的“丰收之神”、“天下第一黄金主食”。
据专家们对粮食作物品质的分析,玉米的维生素含量为稻米、面粉的5-10倍;还含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纤维素以及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等。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所含的“全能营养”,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食用。其中,丰富的谷氨酸能促进大脑发育,是儿童最好的“益智食物”;所含维生素B族能调节神经,是适合白领的“减压食品”;富含的亚油酸、钙质能帮助调脂、减压;膳食纤维含量高使玉米成为很好的“刮肠食物”,能防止中年发福;此外,玉米富含的谷胱甘肽是最有效的抗癌成分;其所含丰富的维生素E也能帮助抗衰老,并有软化血管的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玉米营养及保健价值的研究,人们对玉米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夺高产、解温饱、耐肌饿、长力气”,而是提升到“营养、健身、养生、益寿”的追求上来。因为,玉米全身都是宝,还富含植物蛋白、脂肪、糖类、纤维素、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亚油酸等。要特别指出的是,玉米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调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沉积于血管壁。因此,食用玉米对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玉米还有一种对健康非常有利的尼克酸,又叫“烟酸”,在蛋白质、脂肪、糖类的代谢过程中,能帮助人体维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的正常功能。人体内如果缺乏尼克酸,可能引起幻视、幻听、神经错乱等症状。在制作玉米粉食品时,加点小苏打,或让玉米食品和含尼克酸高的其它食品如豆类、大米、面粉等一起吃,可以大大提高玉米食品中尼克酸的有效利用率。
黑玉米是玉米的一个变种,其籽粒呈黑色,营养丰富,除含有大量黑色素、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有特殊的保健功效。我国素有“逢黑必补”的中医养生理念,黑玉米与黄玉米相比,蛋白质含量高1.2倍,脂肪高1.3倍,粗纤维高16.4%,铁、锰、锌多2-8倍,钾、钙多3倍,硒高8.5倍,17种氨基酸含量中有13种高于黄玉米。黑玉米籽粒味甘性平,可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有补血、利尿、乌发的功效,黑色素入肾可改善五脏功能,使之良性循环。
近年来,对玉米的饮食开发与加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市场上销售的鲜食黄甜、白糯、紫糯、花甜糯玉米,已成为抢手的休闲食品。再如,玉米须饮也具保健功效,做法为:取玉米须30克洗净,加水500克,小火煮30分钟,静置片刻,滤取汁液,加白糖适量食用,可利尿、消肿、退黄、降压,对患水肿、高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可作为食疗饮料。
小米
粟、俗名谷子,其加工品称为“小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粮食之一,因其适应性广,分布广泛,而且耐贮藏,故被称为“带盔甲的粮食”。
据测定,小米含蛋白质10~14%,高于大米、玉米和高粱;含脂肪2%左右,高于大米2倍多;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特别是其它粮食含量很少的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含量也多。小米还含有几种特殊的营养成分:①黄色素,即胡萝卜素,叶黄素,多用于食品着色,无毒,有保健作用;②硒,对抗癌、保护心脏、延缓衰老、解除重金属毒性有作用;③肌醇,水溶性维生素,可降低胆固醇;④黄酮,可止咳、祛痰、平喘,有抗菌活性。
祖国医学认为,小米是重要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讲道,小米味咸微寒,养肾气,除胃热,治渴(糖尿病),利小便;《灵枢经》里有半夏秫米汤一方,其中秫米就是黏粟,对治疗消化不良有良好疗效。《本草纲目》中写道,小米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小米煮粥时上面飘浮的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俗称“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老年人长期吃小米,有滋阴养血及治疗消化不良的功效,还有安定镇静的作用,有人说“失眠吃安定,不如一碗小米粥”,所以说晚餐食用小米粥有利入睡。
小米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消化吸收,不会给胃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有“小米和胃”的说法。小米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对缓解压力紧张、乏力等很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症、病后体虚。常见的食谱有:小米红枣粥(补血),小米南瓜粥(补脾胃、益气血);小米胡萝卜粥(健脾开胃、补虚明目);小米山药粥(健脾止泻、消食导滞);小米龙眼粥(补血养心、安神益智);小米党参粥(益气提升)。市场上出售的小米品种,有大粒小米、小粒小米和糯小米等,不但可以用来煮粥,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
小米食用时的禁忌事项
1)煮时放碱,会加速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破坏而降低营养成分;
2)食前淘洗过多,破坏外层营养;
3)煮后弃汤,小米煮粥时,表面漂浮的细腻的“米油”,在中医认为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弃之可惜;
4)用蒸锅水煮粥,因其中亚硝酸浓度高,切忌用来煮粥;
5)小米含有的氨基酸中缺少赖氨酸,宜与大豆或肉食品混合食用,以弥补不足;
6)因小米蛋白质含量低,不宜长时间单一食用,并忌与杏仁同食,易致吐泻;
7)因小米寒凉伤阴,尿频者不宜食用。
燕麦
燕麦,常被称为“莜麦”或“玉麦”,其营养价值在谷类作物中堪称“绝对冠军”,被誉为“完美的食品”。
燕麦蛋白质含量达15%,其组成结构不同于其他谷物,球蛋白占55%,谷蛋白占20-25%,且富含赖氨酸,在18种氨基酸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配比合理,可以弥补传统膳食中常见的“赖氨酸缺乏”的缺陷;脂肪含量达到7~8%,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既容易吸收,又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燕麦中含钙量达到每百克100毫克以上;镁、锰、铁、锌等矿物元素也比一般谷类高出数倍。燕麦还富含有5%的膳食纤维,其含量分别为小麦和玉米的4.7倍和7.7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减缓体内葡萄糖以及胆固酵的吸收,食用后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效果,还有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在主要谷类作物中,燕麦是预防糖尿病最好的食品,也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营养食品,对防止血脂增高、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性腺功能、保持皮肤弹性、抑制老年斑形成、延缓衰老均有作用。
燕麦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β葡萄糖,它是一种水溶性纤维,又称“燕麦胶”,能给燕麦带来粘稠的口感。研究表明,燕麦中的β葡萄糖,具有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效果。同吋,又不会影响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水平。此外,燕麦还具有预防便秘和肠癌的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燕麦中的β葡萄糖只有溶解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并且愈粘的燕麦保健作用愈强。因此,建议食用燕麦尽可能煮着吃,比如燕麦可以和大米一起煮饭,也可以煮燕麦粥。如食用燕麦片最好先煮3~5分钟后食用,比冲泡的效果更好。常用的燕麦加工食品还有燕麦挂面、燕麦面包、燕麦方便面、燕麦饼干等。 (未完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