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90后”夫妇,一个是种粮大户,一个是家庭农场主

夫妻携手:种的是田 收获的是“甜”

  •   25岁的丈夫是种粮大户,承包千余亩土地;24岁的妻子办起家庭农场,跟着丈夫爬进泥田。这对“90后”夫妇说,只要夫妻俩在一起,再苦再累也是甜。
      走进位于金华婺城区长山乡的陈园园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园园笑着说:“田里的事主要由我丈夫负责,我只是帮忙做一些杂务。”他的丈夫就是婺城区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徐劲威。
    丈夫:立志发展现代农业
      2008年,19岁的徐劲威毕业于浙江贸易学校物流专业。毕业后,他在上海工作了一年,拿着四五千元的月薪,生活一成不变,年轻的心不甘平淡,静待机会。“那时候经常看到电视里播,国家重视农业,种粮不但不用交税,还有很多政策补助,种出来的粮食质量好也不愁卖。我老家很多人出去打工,田都荒着,我就想着不如回家种田,自己当老板。”打定主意的徐劲威果断辞去了上海的工作。
      徐劲威的父亲是长山乡一名种田能手,在田地里摸爬滚打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儿子放弃大城市的轻松工作,要回家下地种田,对种了一辈子田,深知其中苦的老徐来说怎么也不理解。但儿子意志坚定,而且向父亲说明了他的发展思路:要发展现代农业,做新型农民,种田也能种出一片天地,最终说服了父亲。
      2009年,徐劲威在长山乡承包了百余亩土地,扛起锄头下地种田。毕竟年轻,缺乏水稻种植经验,斗志满满的徐劲威面对眼前一片绿油油的秧苗不知如何料理。幸好父亲在一旁指导,将多年经验一点点传授给儿子。随后,徐劲威贷款购置了插秧机、犁田机等一系列农机。“他对机器操作很有天分,坐上去就会开。”陈园园说。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徐劲威自学成才,所有的机器几乎都由他亲自操作。渐渐地,徐劲威种田事业步上正轨,第一年收支基本持平。
      同年,徐劲威成立了长山粮食专业合作社,给60多名长山乡的社员提供农机服务,搭建技术交流平台。2012年,徐劲威开拓疆土,在汤溪镇流转了800余亩土地,成为坐拥千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如今两处基地年粮食产量上千吨。
    妻子:他肯吃苦,值得我付出
      种粮不仅成就了徐劲威的事业,还为他带来甜蜜爱情。2012年,徐劲威准备在金华开一家米店,当时为了装修店面,他到江北一家建材店采购。这家建材店的老板娘就是陈园园的母亲。
      陈园园一家来自衢州江山,母亲在金华开了10多年的建材店。徐劲威来店里的次数多了,渐渐与陈园园熟悉起来。看着眼前这个年纪轻轻却有思路、肯吃苦的小伙子,陈园园对他多了一些欣赏。而徐劲威也被娇小可人、善解人意的园园吸引,很快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本来我妈想让我跟着她开建材店,比较轻松,但我既然选择了徐劲威,就想在他身边,为他分担。”2013年,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每天,陈园园为丈夫烧好饭送到田里,帮着干一些杂务,原本皮肤白皙的陈园园黑了一圈。
      在丈夫的支持下,去年9月份,陈园园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光建围墙就花了10多万元,那边一排大仓库投资100多万元。” 陈园园的家庭农场起初有100亩地,后来又从周边流转了100亩地。
      陈园园带笔者参观了家庭农场。只见仓库里放着各种农机,一边的水果园里,樱桃、桃子、梨树绿意葱葱,一些果树刚结出果实。“你来得晚了点,前两个星期樱桃长得可好了。”说起樱桃,陈园园称它们是“意外的收获”。原来,4年前家里买了一批樱桃树,原本想长大了当苗木卖,种下后便基本没有照料。
      想不到无心插柳柳成荫,150多棵樱桃树竟然长出了鲜红诱人的果实。这意外的收获让陈园园萌生了开发采摘游的念头。她在网上发布消息,没有打过农药的无公害樱桃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第一年就当打广告,我们都没有收钱。”
    夫妻携手打拼美好未来
      现在种田最难的是什么?徐劲威告诉笔者,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种粮技术基本上不用担心,主要是两方面困难:一个是租地难,一个是招人难。目前一年田租费约750~800元/亩,明年可能还会涨。由于现在农村里种苗木的人多,土地供不应求,导致田租越涨越高。在汤溪镇流转的800多亩土地就是徐劲威挨家挨户走访,费了好大劲才“抢”到的。对种粮食的人来说,多一分田就是多一分钱。
      每年七八月份是早稻收割季节,虽有机器收割,但仍需要一批劳动力。农村里有些活一天工资达200多元,因此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已经不愿做一天100多元的活。招到的六七十岁劳动力只能干一些轻松的活,但工资一分都少不了。徐劲威说,个把月的收割期加上机械的费用,平均每天要花费1万多元。七八月份,骄阳似火,徐劲威一家齐上阵,徐劲威开机器,父母和陈园园捧稻谷、装袋。
      田里40多度的高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但是要抢时间,一刻都不能停,否则就要耽误晚稻的种植。当金灿灿的稻谷堆满仓库时,他们才感到几个月来的辛苦没有白费。早稻卖给国家,晚稻自销。徐劲威夫妇还创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逸品香”。烘干后将稻谷拉到厂里加工,然后送到金华的专卖店销售,自家种植的有机米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卖出了每公斤32元的好价钱。
      夫妻俩每天出入成双,一起打拼事业,一家人生活虽然繁忙,但充实、幸福。谈起下一步的计划,陈园园笑笑说,她喜欢吃紫薯,准备再发展200亩左右的旱粮,种植紫薯等市场热销的作物,目前还在落实土地。徐劲威则打算新建厂房,继续购置机器,保证粮食增收。夫妻俩携手,继续打拼美好未来。 杨诗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