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智军
近日,常山县济仁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三仁激动地赶到县供销社报喜,他种植的50亩浙贝母、170亩元胡喜获丰收,亩产分别达到450公斤和500公斤,按目前鲜货市场收购价元胡17-18元一公斤、浙贝母44元一公斤算,可获毛收入274万元。连日来,这样的报喜场面天天有。
曾经淡出农民视线,资金、技术相对缺乏的常山县供销社为何又红火起来了?带着好奇,记者专程走访了该供销社,一探原委。
在困境中发掘新优势
据了解,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资料实行统一调配的年代,常山县供销社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资和农村生活资料市场不断放开,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转制后,供销社几乎成为一个养人的“空壳”单位。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常山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开始深思:供销社的创办是农村、农业、农民有机结合的结果,“三农”哺育了供销社。那么,归位“三农”,服务“三农”,才是供销社的立社之本。认识到这一点后,常山县供销社准确把握自身的生存空间和职能定位,努力再造新优势。
2011年,常山县供销社看到全县正在开发低丘缓坡、林下山地、荒废橘园及山谷垄地等土地资源,认定利用这些资源培育中药材产业,不仅可以培肥新开垦土地的地力,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常山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胡柚、山茶油、食用菌产业发展稳定,小西瓜和葡萄等瓜果生产蒸蒸日上。当记者问及,为何不选择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而选择一个对当地来讲是全新的产业时,常山县供销社领导的一番话道出了原委。
历史上,常山县有野生中药材960多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山县医药公司收购的中药材品种达345种,主要有腹水草、陈皮、虎杖根、益母草等,农村群众都有采集、买卖中药材的习惯。而常山传统特色产业胡柚和猴头菇,它们的保健作用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医药保健企业的关注。仅2011年,胡柚自由落果和残次果干品年销量就达8000多吨,为农增收1.12亿元。
然而,自2006年以来,常山县通过开发低丘缓坡等,至今新造耕地已有2.6万亩。由于新垦耕地地力恢复有个过程,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的种植,这给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已经从过去的治病转为防病,由此促进了中药材用量的连年上升。加之,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种植中药材的比较效益相对较高,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于是,常山县供销社决定带领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
帮助农民成就致富梦想
在常山县天露家庭农场,场长段辉根指着栽有山栀子的一片土地告诉记者,农场现有土地1200亩左右,以前一直以种植胡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技术改造,胡柚精品果率已达90%,但常受天气、市场和贮藏等因素影响,胡柚的收购价格和效益波动较大。
为了不“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风险,使农场有个稳定的种植效益,农场最终选择在500亩缓坡地上种植水栀等木本中药材,并套种蒲公英等草本植物200多亩。之前,段辉根曾多次跟随常山县供销社领导到磐安以及湖南、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省内外中药材市场考察调研,发现中药材适合农场缓坡地的种植,而且产品贮藏时间较长,受天气和市场影响较小,生产管理成本相对胡柚更省。
正是天时、地理、人和,常山县供销社抓住衢州作为省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契机,紧扣“奋起直追,跨越发展”的战略,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县已建成金银花、灵芝、山栀、百合、浙贝母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3个,发展山栀、水栀、金银花、灵芝、前胡、香茶菜、百合、浙贝母、元胡、射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红豆杉、太子参、半夏、天麻、益母草、菜芙蓉、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品种20余个,面积5000多亩。结合“一村一品”行动,全县重点培育了紫港街道孔家弄村、辉埠镇大埂村等多个“一村一品”中药材种植示范村。一个新兴产业已显雏形。
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2012年,常山县供销社组织县医药公司等6个单位,成立了常山县中药材产销协会,充分利用协会的平台作用,增强自身为农服务的实力。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协会已吸收70家企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及相关科技人员入会,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外出学习考察,定期聘请中药材专家前来传授种植技术,已经打造成一个联合县内广大中药材种植户、购销企业,促进其加强协作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大平台。
郑荣国是常山县中药材产销协会的会员之一,30岁出头的小伙现已是一个拥有126亩百合种植规模的大户。郑荣国告诉记者,他的常山农蒂家庭农场有现在的规模和效益,协会出了很大的力。
据了解,郑荣国原是一名摄影师,情缘让其开始从事中药材种植。他从妻子老家“中国百合之乡”湖南龙山引进百合种植技术,因为有成熟的技术支持,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然而,他所在的常山县东案乡东案村以种植胡柚和小西瓜为主,耕地资源一直相当紧张,制约了郑荣国发展百合产业的梦想。
常山县中药材产销协会获悉此事后,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解决用地问题,一年时间让其成就了创富的梦想。现在,周边一些西瓜种植户也因种植百合省工省力、效益可观,跃跃欲试。
目前,郑荣国的百合以鲜销和加工药材为主。去年的“双十一”活动让这位年轻人感受到了网上销售的火爆。“现在我正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电商培训班”,郑荣国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他将在淘宝上开办自己的商铺,专销自产的百合,实现线上线下的销售新模式。
俗话说,有作为才有地位。常山县供销社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取得的良好业绩,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全县的中药材产业。今年4月10日,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议在常山召开,总结推广常山的做法。“这不仅是对常山县供销社近年来工作的肯定,更增强了常山县供销社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服务‘三农’和助农增收的信心。”常山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