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浙江林业

“退花还林”,奉化溪口“壮士断腕”

  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
  毁林开垦已让奉化溪口频频为此“埋单”:去年“菲特”强台风中,因生态破坏引发的泥石流,致一人伤亡;原本一个星期可变得清澈的亭下湖水库,水质持续三四个月才结束浑浊状态!“自去年2月1日起,严禁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已经开发的,要在5年内全面退出花木生产并进行生态修复,5年内未退出的,通过封育措施,培育成水土保持林。这是我到溪口以来最艰难的抉择!”奉化市溪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君近日在溪口“退花还林”动员部署会上如此感慨。被山区群众视为“发财树”、“致富树”的樱花、红枫等苗木的开发生产已受限制,并将逐步退出。
樱花、红枫曾是“摇钱树”
“一棵直径3厘米的红枫可卖45元,等长到10厘米,最高时曾卖到1万元。”在四明山区工作的一位老干部介绍说,四明山是浙东最大的“绿肺”,也是“三江”源和饮用水源,7座大中型水库星罗棋布。
  10年前,为了保护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产业致富,四明山区的农民广泛种植樱花、红枫。如今,这两种花木已成为溪口山区的支柱产业,其中三十六湾村花木年均产值达到千万元。
  近年来靠着樱花、红枫逐渐富了的不少农民已下山购房、买车。但也正是这样的赚钱效应,导致了花木产业盲目、无序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民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林密集处发展花木,毁林种花木,因泥球带走泥土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施肥、用药,一方面对四明山区森林水土保持带来严重影响,导致森林资源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同时给水库周围饮用水水源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为此,宁波市政府于去年底作出了《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
落实禁令要堵疏结合
  在山区,保护森林生态资源是头等大事,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巨大财富,但帮助农民致富也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那么,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好农民增收的文章呢?对此,周世君和溪口镇镇长杜中权几乎持完全相同的观点:生态环境必须保护,决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实现农民增收。但与此同时,要千方百计传承和发展溪口花木这一传统产业,让农民致富的路不被堵塞。光靠一纸禁令很难奏效,落实禁令的关键是要坚持堵疏结合、综合治理。
  在“堵”的方面,该镇成立了全省首个森林派出所,成立了护林督察巡查队,制止、查处了一些在禁止开发区发展花木的事件。一年来,该镇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7起,其中办结毁林开垦案件33起,查获林木蓄积146.8立方米,查处办结林业刑事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行政拘留2人,有效遏制了滥伐滥种。
  在“疏”的方面,该镇一方面在江西分二期承包了1万亩林地,作为溪口花木搬迁繁育基地,探索花木大户引导、村联户承租等形式,率先走异地发展转型之路;另一方面成立镇锦绣四明农业发展公司,以每亩100元、高于国家生态林补偿费60元的价格,承租7万亩公益林、普通林地,以山地流转规范管理,保障“退花还林”、生态复绿落地生根。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不误
  “由于众多农户只看重眼前利益,因而只有示范带动才能改变他们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得不错的三十六湾村党支部书记竺清松说。在该镇部署“退花还林”后,他打算联户去江西承租土地谋求发展,再续三十六湾村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花木产业辉煌。
  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命根子。近段时间,该村还在积极申报村五针松盆景园项目,在不破坏生态、水土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以游兴村、以景致富的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之路。
  该镇禁止开发花木的区域内有花木种植面积20255亩,涉及46个行政村。按照先退险坡、急坡,后退陡坡、斜坡,先退地质灾害隐患区、村庄饮用水源区、大佛等重要景区,后退一般可视区的原则,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更多有识之士表示,在保护四明山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退花还林”应立足四明山区域资源优势,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打造观赏花木园、生态果蔬园、两用竹笋园和休闲农业基地等,形成规模效应,把开发与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类节庆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将产业基地开发与“以节兴农”、“以旅兴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民在农业功能的转型拓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抉择。只要找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最佳结合点,溪口四明山区在遭遇花木产业阵痛之后,必将重获新生。卓建青 徐华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