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坐车从杭州出发,沿杭新景高速至桐庐出口,迎面就可以看到“中国最美县城”桐庐最美的一条街——迎春南路。这条略带自然起伏的景观大道两侧,各有15-180米不等的绿地,绿地内种着常绿乔木、灌木、草坪等。高低错落的不同树种和花花草草,通过艺术造景,将“山水江南、诗画桐庐”的美妙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条景观大道正是我省在创建森林城市过程中“绘制”的众多园林杰作中的代表作。
据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介绍,我省自2008年开展省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工作以来,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森林城市”46个,“省森林城镇”177个。
浙江大地绿意正浓,生态改善,百姓叫好。
一个县就是一个景区,镇村是景点
千年古村荻浦村位于桐庐县东部,与富阳场口一溪之隔。
走进村口,只见一片茂密的森林。树牌上的记载表明,这里很多树已有八九百岁了。走在用鹅卵石、长石板铺成的村道上,随处可看到桂花、紫薇等树木,连村民家的庭院里也都统一种植了石榴、香泡、枣树等经济树种。
据介绍,荻浦村有农户645户、2378人口,村庄绿地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村民人均占有绿地面积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3.5%。2012年,该村成功创建“省森林村庄”。
如今,荻浦村与离它不远、同为“省森林村庄”的环溪村,成了桐庐及周边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荻浦和环溪,两个村庄,两处景点。这恰恰体现了桐庐县“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的森林城市创建理念。
创建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范围内,采取一系列植树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水平,构建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绿化协调发展、生态系统稳定健康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
森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块牌子、一项荣誉,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的“金名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一杆标尺。
桐庐县的党政领导深深懂得创建森林城市的内涵和意义。早在2011年,该县就确立了“三个宁可”的发展理念:桐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最重的任务是发展,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经济;桐庐最高的标准是惠民,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
创建森林城市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据桐庐县副县长吴金富介绍,为顺利推进这项民生工程,自2006年以来,桐庐县累计投入城乡绿化建设资金4.8亿元,并完善了相关管理机制。如建立“限必须、禁一般”的林木分类禁伐机制,将农民自建房用材、森林病虫害防控、林相改造与森林抚育等必须的采伐严格限制在最低水平;减少林地垦造耕地规模,禁止在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垦造。
2011年,桐庐被命名为“省森林城市”。至今,该县成功创建“省森林城镇”2个、“省森林村庄”9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5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
“枇杷村”“石榴村”,串起绿色产业
今年1月,海宁市被授予“省森林城市”称号。
据了解,海宁的山林面积只有1.4万亩,仅占市域面积的1.3%。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海宁是靠什么赢得这张“绿色金名片”的?
海宁市副市长王建坤说,海宁的绿化建设以平原绿化为主攻方向,坚持生态建设以林为先,城乡面貌以绿为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行点面结合、城乡联动。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20.9亿元,新增绿化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0.6%,林木覆盖率达到27%。
在目前全省多数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尚不足18%的情况下,因为海宁上下达成了“种树就是种发展”的共识,舍得投入,终于让“潮乡”渐渐充满了绿色。
而星级美丽乡村创建、以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则是海宁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又一个亮点。据王建坤介绍,海宁市以政府出资送苗入户,助推“一村一品”绿化特色村建设。近3年,全市共送出各类苗木15万株以上,打造了一大批“枇杷村”、“石榴村”、“银杏村”。目前,全市村庄绿化率达到32.4%,已建成“省森林城镇”2个、“省森林村庄”9个、“省绿化示范村整体推进镇”3个、“省绿化示范村”31个。同时,海宁市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和水果等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目前三大产业种植总面积已超10万亩,产值7亿元以上。去年,海宁虹越花卉还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
海宁市的创森实践,在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的讲话中找到了注脚。杨幼平说,要在林业产业发展上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积极推行林果结合、林苗结合、林茶结合等平原绿化模式,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创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