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省、市有关专家对诸暨市街亭镇新联合村的110亩“春马铃薯-花生-秋马铃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测得春马铃薯百亩方平均亩产2798.4公斤,创下全省农业吉尼斯马铃薯百亩方单产记录。马铃薯一季亩产值超过11000元,亩净收益达6000元。旱粮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省农业厅统计,去冬今春,我省春粮(大小麦、马铃薯、蚕(豌)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4.64万亩,增幅5.3%。其中,大、小麦分别比上年增加0.74万亩、9.1万亩,蚕(豌)豆比上年增加2.3万亩,马铃薯比上年增加2.5万亩。
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掀高潮
今年,在省级建设50个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各地旱粮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掀起高潮。如绍兴市明确规定每年支持创建10个连片50亩以上的市级山地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并对创建的乡镇,经验收合格,每个基地给予1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温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选15个带动性强、影响力大、效益好的冬种优质高产高效示范方活动,并给予奖励。金华市出台政策,给予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市本级冬种旱粮生产基地每个补助8000元。诸暨市今年不仅建设番薯示范基地,还开展高粱等示范基地建设。据初步统计,省、市和县(市、区)三级今年将建设或认定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550多个,面积达16万多亩。
通过各级高产优质旱粮生产基地的建设,我省将初步形成浙中、浙南、浙西三个旱粮产业带,其中浙中旱粮产业带——沿诸永高速公路沿线,包括诸暨、东阳、磐安、永嘉、萧山等县(市、区),以番薯、玉米为主;浙西旱粮产业带——江山、常山、开化、淳安、衢江、柯城等县(市、区),以玉米、大豆为主;浙南旱粮产业带——苍南、泰顺、文成、松阳、青田、景宁等县(市、区),以番薯、蚕豆为主。
政策扶持力度创历年之最
加快发展旱粮生产,是我省现阶段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自从去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全省11个市相继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有80%以上的县(市、区)也出台多种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扶持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扶持作物之多创历年来之最。如为了促进绿色过冬,减少冬季抛荒田,鼓励多种小麦,宁波市对连片大(小)麦30亩以上的大户或家庭农场给予每亩60元的种植补贴;台州市对市区内大小麦种植面积在10亩及以上的农户,在省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每亩30元的补贴;德清对已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集中连片种植300亩以上大小麦的种植大户,再给予每亩150元的补贴;诸暨市对春粮实际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给予每亩90元的补贴。为了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台州市对市区内种植马铃薯50亩及以上的农户,每亩再给予20元的补贴;杭州萧山区实行马铃薯种薯每公斤补贴2元;义乌市对连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小麦等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对“薯-稻”水旱轮作的田块给予每亩300元的补贴;浦江县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马铃薯等旱杂粮示范方补助0.8万元、100亩以上的示范方补助1.5万元的扶持政策。为了鼓励季节性土地流转,临安市对季节性承包(转包)抛荒农田开展冬种生产,10亩以上种植户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杭州市萧山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土地流转种春粮作物,给予每亩300-500元土地流转补贴和每亩100元的种植补贴。
销售跟进推动旱粮生产
从今年1月份开始,省农业厅对各地的旱粮生产情况进行月报制度,督查各地旱粮面积落实情况和进度安排的动态情况。
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指导当地根据资源特色,遵循因地制宜、不与水稻争地的原则,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区域重点发展大(小)麦、马铃薯、蚕(豌)豆等春季旱粮作物,减少冬闲田,实现绿色过冬。沿海、钱塘江沿岸地区重点发展鲜食大豆、鲜食蚕豆和鲜食玉米等鲜食、加工型和出口型旱粮作物,实行规模化种植。浙南、浙西南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加工型番薯、饲用玉米、特色小杂粮等旱粮作物,充分利用旱地资源。浙中丘陵缓坡区重点发展马铃薯、迷你番薯、鲜食蚕(豌)豆等高效旱粮作物,有效扩面增效。
按照旱粮种植以销定产的原则,各地提前开展营销服务工作,特别是节日期间,利用各种途径推销当地的旱粮产品,扩大销路,以解决种植农户的后顾之虑。如磐安县扩大迷你番薯的“邮政配送”服务力度,把小番薯销到了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消费者手中。
蔡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