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国外看病也不易

  前不久,有文章称,中国医生待遇过低,老百姓医疗负担全球范围内看算低的。笔者调查发现,看病难和看病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英国:医保财政负担重,羊毛出在羊身上
  英国实行全民医保几十年过程中,出现了开支庞大、医院渎职、误诊误药、医生欺诈等许多问题,其中效率低下是饱受批评的弊病之一。
  在社区医疗中心,为见指定的全科医生也许要坐等4个小时之久,做一项化验要预约到一星期之后,看化验结果又要等好几天。一般来说,到社区医院看病,除了医生护士给做点咨询外,几乎得不到什么立即治疗。病人住院等几个月床位也是常事。所以不少英国民众为了能更快得到治疗,就直接去看急诊,造成急诊部人满为患,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医疗质量难以保障。
  英国医保体系在初期是完全免费的,由政府财政税收负担全部开支;后来开处方药、牙科治疗等开始部分收费。几十年来,英国医保系统开支日益攀升,政府不堪重负,目前政府正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英财政部数据显示,尽管因经济萧条公共财政压力很大,但政府在医保体系上的开支这两年都在增加,2011-2012财年增长0.3%,2012-2013财年增长0.8%,开支达到1050亿英镑。
  政府投入医保系统的高额开支,实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英国税收高也是事实,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最大的一项财政收入来源。财政大臣奥斯本近日宣布本年度政府预算,英国年收入41865英镑以上者,所得税需要缴纳40%。此外,个人存款超过1.5万英镑以上的及日常消费也都要纳税。
美国:公立医院保基本,没有保险看病贵
  美国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接受的大多数是没有保险的穷人,作为全美最古老的公立医院,贝尔维尤医院为纽约市约60%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医疗服务。私立医院为大多数美国人提供基本和高端医疗服务,尤其是水平较高的疑难杂症专科医院或研究院、牙科或眼科诊所都属于私立医院。但这并不代表公立医院医疗技术就比私立医院差,例如贝尔维尤医院在急救和精神病治疗方面都是全美前几名。
  美国人大多数通过就业时购买医疗保险;65岁以上退休人员可享受全额医疗保险;贫困人群、孕妇等可享受医疗补助;退伍军人可享受特别的老兵医疗。美国规定,所有医院不得以支付能力为理由拒绝病人的急诊需求。
  美国医保一般雇主缴纳八成至九成,个人承担剩余部分,也有的公司要个人承担一半。报销的多少与选择保险公司和缴纳保费多少有关。纽约一般行业白领每月纳税后工资在2500-4500美元之间。个人医保大约每月为600美元,自己需缴纳60-120美元。
  有医保的人去医院通常是先检查,后付款,只用提供保险卡类型和社会安全号码。没医保的人通常会去公立医院,如果你有老人证、低收入证或者残疾人证,公立医院的许多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
  如果没有保险,在美国看病将非常昂贵,去医院光是问诊的费用大概就要200-400美元不等,照一个X光大概是800-1000美元,一个阑尾炎手术总费用可能高达1万美元。
加拿大:公费医疗是不错,就是排队时间长
  加拿大有着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加拿大公民、长期居民以及有工作签证的外来务工人员都享受加拿大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资金来自联邦政府专项拨款和各省政府财政拨款,外加从个人纳税收入中扣除约不到1%。以安大略省医保为例,如果你年纳税收入10万加元,每年要缴纳医保费750加元,年收入在2万加元以下的不必缴纳。
  安大略省卫生厅向本省居民免费发放医疗保险卡,人们凭卡就医,无须自己缴付诊疗费。如果不住院,药品费自掏腰包或者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如果住院,医药费、住院费和伙食费均由政府支付。
  然而免费的午餐吃起来并不容易。加拿大医疗体系由于资源紧张,许多手术治疗排队时间过长。根据弗雷泽研究所2013年的统计,加拿大的患者从家庭医生推荐到专科医生看病等待的平均时间为17.8个星期;平均等待CT诊断的时间大约为1个月,等待一般性B超时间为4周。
  除了做手术、做检查等候时间长,即使患者进行一个普通的血液化验,也要等候半个月时间才能获得化验结果,而根据化验结果再去复诊,又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等候时间。因此,有的患者干脆不论病情紧急与否,先去急诊室就医。此外,许多患者为了快点儿治疗不得不到国外求医,其花费经批准的可以回国后报销。但花费巨大的治疗,则必须事先得到批准,否则不能报销。
  安大略省政府每年花在医疗方面的开支占其财政总支出的40%左右,是政府最大的支出项目。由于加拿大人口正在日益老龄化,因此公费医疗现已成为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财政难以承受之重。
新加坡:普通病在社区看,设备条件都从简
  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新加坡80%以上人口居住的政府组屋,都有社区医院和诊所。
  新加坡有7所公立医院,医院的设备都很先进,就医环境也很好。此外一些私人医院,设备更好,也有好医生,当然费用比公立医院高,政府没有补贴。
  新加坡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则集中在社区内进行治疗和康复,用当地业内人士的话说,是“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从政府层面,新加坡为确保每个人都有求医就诊的公平机会,推行了“三重安全保健网”:一是保健储蓄计划,这是强制性的,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户,由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共同交纳;二是健保双全计划,用于个人和直系家属应付严重病患或长期顽疾的巨额医药负担;三是保健基金,这是政府设立的一项专项基金,针对低收入病人,如果保健储蓄额不足,又没能力支付医药费,就可申请该基金代支付。
  除此之外,新加坡人一般还会通过保险公司购买额外的保险。
(据人民网 李文云/文 2014年4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