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仁杯 石建尧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省就开始启动种子工程建设,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培育了一批种子种苗基地,选育了一大批新品种,提高了农业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省种植业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良种商品化率达66%以上,良种科技贡献率达43%以上。
“十二五”发展目标:
◎打造3—5家大型现代种业集团和20家左右区域性、专业性种业龙头骨干企业;◎选育180个左右新品种(系),其中20个突破性优良品种;◎建成50万亩标准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种子种苗商品化率和主导品种覆盖率均达70%以上。
“农业发展,品种先行。”我省一直重视农作物品种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实施“8812”、“9410”、“0406”等水稻育种攻关计划、农业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等,将传统育种技术和生物工程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育成了一大批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省自主育成农作物品种603个,其中18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超级稻品种。水稻初步形成了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秀水系列优势品种;油菜“双低双高”品种选育居全国领先水平;瓜菜育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品种、出口替代品种和设施专用品种。目前全省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达70%。
良种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我省杂交水稻攻关田亩产达1014.3公斤,创出全国新纪录。2011、2013年,我省两次获全国早稻平均单产冠军。在良种的保障下,我省粮食平均亩产从2005年 359.0公斤提高到 2013年390.3公斤,增幅达8.7%;全省瓜菜产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92.9亿元猛增到去年400多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农作物主推品种与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阶段 年 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平均单产(公斤/亩)增幅%
第1阶段:农家高产品种的发掘与利用1949-1955 优良高产农家品种 98-152 55.1第2阶段:改良品种的推广1956-1963 改良高产农家品种 152-175 15.1
第3阶段:矮秆品种的全面兴起1963-1978矮脚南特、农垦58、农虎6号等矮秆品种(占比达90%
以上)
175-282 61.1
第4阶段:双杂品种的异军突起1978-1999汕优6号、汕优63、汕优10号、协优46等杂交水稻
(45%左右);掖单1号等杂交玉米品种。282-337 19.5
第5阶段:超级稻大面积推广1999-2013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2号等超级杂交晚籼稻,以及中早39、中嘉早17等超级早稻品种。337-390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