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80后种粮能手陈梅芳算效益账

  □本报记者 张佳妍/文 叶敏/摄
  久闻临安农民近几年探索出不少高效种养模式,“五一”节前,记者便与临安市农业局局长赵孟龙联系采访事宜。赵孟龙一下子向记者推荐了“稻蛙共生”、“两季番薯一季菜”、“稻茄轮作”等好几种模式和采访点。
  4月30日,记者驱车赶赴临安,与临安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科良一起,先后采访了群意农场的“薯菜轮作”模式、百润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稻茄轮作”模式和临安梅芳家庭农场的“稻蛙共生”模式。一天采访下来,印象最深的当数“稻蛙共生”模式,因为不仅这一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最高,更令人惊叹的是,实践这一模式的是位80后女孩,她叫陈梅芳。
  在临安市太阳镇太阳村高拔自然村的稻田牛蛙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陈梅芳向记者介绍道:“这畈田是粮食生产功能区,我承包了其中的1050亩,办起家庭农场。现在水稻还没种上,等到5月中旬开始插秧。到6月下旬,开始往水稻田里放养只重100克的牛蛙苗。牛蛙的生长周期为3个月左右,到9月底前,每只蛙能长到400克重,届时,就可运到杭州、上海等地出售。去年,农场有400多亩稻田套养了牛蛙,效益挺不错,今年打算扩大到800亩。”
  稻田套养牛蛙,经济效益到底怎么样?陈梅芳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种的水稻亩产稻谷600多公斤,收获后自己加工成大米,亩均425公斤。我为大米注册了‘太阳米’商标,每公斤‘太阳米’可卖10元,照此计算,平均亩产值有4250元左右。每亩稻田里放养300只牛蛙,待长到成蛙出售,亩产量有120公斤左右,每公斤可卖60元,亩产值约有7000多元。两项相加,亩产值达1.1万多元。这种模式比单纯种稻,每亩多收不少钱!”陈梅芳说。
  经济账算明白了,那么,生态效益又从何说起?陈梅芳的一句“食品安全大如天,农场就要产优质、绿色安全的大米”,让记者对这位年轻的农场主肃然起敬。陈梅芳说:“近几年,农场一直尝试着用各种办法解决稻田虫害的防治问题。我们发现,稻田套养牛蛙后,可利用牛蛙的吃虫本性,清除稻田里的虫、草籽等,这样,牛蛙不需要再投放饲料,稻田也能少施除虫农药和化学除草剂。蛙粪还能肥田,稻田翻耕时,除了稻草还田,再用点猪粪、羊粪作基肥,就能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肥力。这样产出的大米,自然是绿色安全的。当然,农场还能节省一笔不小的肥药开支。”
  对于农场每年产出的大量稻草,陈梅芳说,除了留下部分还田外,其余的以每亩60元的价格,卖给种笋大户,当春笋覆盖物。
  陈梅芳告诉记者,今年不仅要扩大稻田养蛙规模,还准备在稻田里试养包头鱼,如果试养成功,稻田套养又将多一种模式。
  张科良告诉记者,在临安,有不少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实践中探索各种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当天看到的只是几个典型。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已成了农业经营主体们的追求目标。
  告别陈梅芳,踏上返杭路,记者忽然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到夏季,梅芳家庭农场里岂不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