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千斤粮+百公斤鳖>2万元钱

稻田养甲鱼 共生效益好

  •   □本报记者 徐琳 文/摄
      早在去年走访家庭农场时,就听闻衢州市衢江区有一位90后女农场主,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却用拿画笔的手在地里绘出了一幅稻鳖共生的好“图画”。日前,记者来到衢州傅孔明家庭农场,见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农场主傅星如和她应用的稻鳖模式。“走,带你去看看我家稻田里的甲鱼,长得可好了!”一见面,傅星如就热情地拉着记者去田里参观。这个时节水稻还没种上,田里养着不少甲鱼,“第一批放养的甲鱼可以卖了,价格还不错。”傅星如脸上洋溢着喜悦。
      以她父亲名字命名的“傅孔明家庭农场”坐落在衢江区大洲镇狮子山村路口。2011年12月,傅孔明参加了衢江区水利局组织的生态养鳖培训班,并到德清县清溪鳖养殖基地考察,对那里稻鳖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德清回来后,他就在本村流转了200亩土地,试着养起了生态鳖。傅星如去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当起了农场主,“毕业时根本没想到当农场主,只是回来帮父亲经营农场,结果越干越有兴趣了。”傅星如说。
      高效生态,是傅星如对稻鳖共生模式优势的总结。她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每年5月种水稻,10月收割,亩产700公斤左右,因为不施化肥、农药,农场里生产的鳖田米每公斤能卖到10元,按稻谷出米率70%计算,亩产值有5000元左右;每亩田里放养300只甲鱼,两年后单只甲鱼重量可到0.75公斤,按每公斤150元计算,光这一项,折合年产值1.6万多元。两项一加,亩产值超过2万元。
      高效毋庸置疑,那么,生态又从何说起呢?衢州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卢王印在一旁解释道,在稻田里养甲鱼,为甲鱼提供了仿生态的环境,甲鱼钻进水稻丛中玩耍,田里的虫、蛙、螺、草籽等,都成了甲鱼在养殖池中吃不到的天然饲料。甲鱼在稻田里吃虫又施肥,稻田可以少施化肥农药,“稻鳖共生,减肥减药,能有效减轻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
      有着过硬绘画功底的傅星如还打起了鳖壳的主意——用鳖壳作画。今年1月,这个创意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蔡奇的赞赏,“蔡副省长来我们农场,看到我创作的鳖壳京剧脸谱,叮嘱我要好好画,从养鳖到鳖壳作画,做成一条产业链。”在农场边的办公室里,傅星如向记者展示了她刚完工的鳖壳京剧脸谱作品,“我男朋友也是中国美院毕业的,我俩准备一起用鳖壳创作一套72张脸谱,如果市场反响好,就成立一个工作室,专门制作鳖壳画。”
      (稻鳖种养模式介绍详见本报第4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