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古铜色泽的真诚笑脸,一副不知疲倦的洪亮嗓音,一双晴雨两用的老式胶鞋,一个风尘仆仆的结实身影。
在余姚姚西北平原,胡国森带给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户的印象,时常离不开这几个“特征”。
胡国森是余姚市临山供销社主任、甬舜农资公司临山分公司经理。他参过军,退伍后,被安排到临山供销社工作,从此与农民、农资、姚西北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一干就是36年!
干部们称他为“活地图”,农民们把他当“自家人”,老胡认为自己是“三农”工作的“勤务兵”。为着大地的丰收,这位有着39年党龄的爽直汉子,日复一日地奔波在他熟悉的田野上,奔忙在他挚爱的乡亲们中间。
广大农户的“贴心人”
这几天,胡国森每天“出门暗洞洞,进门点灯笼”,忙得不可开交。临山供销社负责着临山、黄家埠两镇的各类农资供应,正是春备耕时节,农户们得备足农资争取好收成,胡国森得根据他们的要求及时安排货源;临山一些产业特色较强的合作社,还安排着老胡对农户们进行农资培训;社务工作,组建新合作社等等,都汇聚拢来,能不忙吗?“老胡一年忙到头”,余姚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干焕宜说,“连过年都没啥休息”。
干焕宜说老胡过年都没啥休息,指的是今年初胡国森为葡萄种植户安排特种规格薄膜的事。
临山是“葡萄之乡”,葡萄是不少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标准化建设的葡萄大棚外,还有不少农户的葡萄棚由于地块不同,大小也不同。薄膜是覆盖葡萄棚的重要农资,棚体大小不同,薄膜规格需求也不同。
但是,薄膜生产厂家一般只能提供规格统一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对于小批量甚至一棚一规格的零星薄膜生产没多大兴趣,即使要生产,也得提高价格。对于葡萄棚规格不一的农户们来说,要么使用标准化规格的薄膜,费料,增加成本;要么,按自己规格订制,多付费,还是增加成本。
但薄膜是必须要用的,而且还得赶上季节。如何保质保量又不增加农民负担?胡国森的心比农户还急。他一次又一次地联系生产厂家,要求厂方既生产尺寸各异的薄膜,又保证使用指定的品牌原料,且不能加价。
这三个需要同步实现的条件近乎苛刻。但凭着多年合作积累的相互信任,特别是老胡满腔热忱为农力争的诚意,厂方最终同意生产,但有一个前提:今年生产任务重,临山这批非标准尺寸的膜,只能压后生产。
达到这一要求,老胡松了一口气。他一边奔波着到农户的承包地上丈量、核对,一边告知大家这批薄膜可能会在农历年前到货,保证不耽误时节。
2014年1月24日,腊月廿四,下午三点多,一大车农膜到货了。老胡一边打电话通知先前预约的农户来取货,一边不断接待农户取货,忙到灯火通明。“腊月二十四,到货273件,出货250件。”晚上七点多,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老胡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交易”。
1月26日,腊月二十六。三辆农膜大车到货,到货247件,出货200件。
1月28日,腊月二十八。三辆农膜大车到货,到货343件,出货330件。
1月29日,腊月二十九。到货35件,出货30件。11个农户来取货。
1月30日,除夕。获知春节期间天气晴好,农户吴利华坐不住了,他试着拨通了老胡的电话,准备问询是否可以取货。“没想到老胡不仅还在店里,还给我送货上门,连香烟也不抽一支。”
那天,还有甘渭尧、宋尧灿、甘杏云等也都来取货。胡国森关上店门的时候,外面已是鞭炮阵阵,绝大部分的人已沉浸在吃团圆饭的喜悦中。
正月初一到初三,是农村最看重家庭团圆、共享天伦的春节。可老胡还是没好好呆在家里。老胡妻子说:“他在家坐不住啊,天天去开店门。”而用老胡自己的话说,习惯了,不开店门不安心。
正月初四一大早,老胡七点不到又去开店门了。果真,从正月初四到初七,天天有农户来取农膜。
怪不得,有农户打趣地说:“老胡啊,正月里还是介种上班打扮,你啥辰光穿新衣裳、啥辰光穿皮鞋啊?”
胡国森还是呵呵一笑,答非所问地回答“习惯了”。这“习惯”,不仅仅是他“固有”穿着和过节方式的“习惯”,更是心系群众、为农服务的意识“习惯”!
黄家埠镇上塘村种粮大户余军林曾建议老胡,把农药“康宽”的包装扩大20倍,既省工又省本。没想到老胡立马给生产供应商反馈,说服他们增加产品包装规格,最终还把大包装的“康宽”送到了余军林的田头。
种植大户倪志良记忆最深的是,老胡经营的农资店是可以“先赊账,后付款”的。对于一时资金筹措有困难的大户,老胡急人所急,允许他们先取农资后付款,“每次欠个把月,老胡从不要我们任何利息。”
就这样,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的事,不管分内的还是分外的,胡国森一干就是36年!
走遍田野的“好医生”
临山、黄家埠一带,是余姚市水稻、棉花、榨菜、葡萄、瓜果等主要农作物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集聚地。农作物品种多,胡国森要组织的农资品种也就面广类杂。虽然这本职工作够忙乎的,但老胡还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他的“售后服务”上,用在了对广大农户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辅导和应急指导上。
“不仅仅要供应好合格的农资,还应该让农民知道怎样用好农资!”胡国森暗暗下了决心。他开始自学农业、土壤、化肥、农药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新出现的农资,他更是在销售前就把它的技术要领和特点都了然于胸。
有一回,临山镇临海村农民沈海潮在给自家种植的葡萄施用阿维菌素后,发现叶片枯焦。沈海潮一时懵了,要知道,葡萄可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啊。
他心急火燎地给老胡打电话:“我家葡萄打了药水,叶子怎么突然枯焦了?”
老胡放下电话,匆匆赶到沈海潮家的葡萄园现场。一看,情况确实不妙。根据多年的经验,老胡断定是沈海潮在施用阿维菌素时,浓度超标了。
“这要用磷酸二氢钾根外施肥补救,连续两次!”老胡开出了“处方”,并告诉他施药的配比和喷洒要求。
第二天,老胡记挂着沈家的葡萄园,一早起来就赶到那里。沈海潮看着枯焦的叶子还没好转,有点将信将疑:“胡经理,你这药灵光不灵光?怎么不见什么起色啊?”老胡宽慰他说:“你放心吧,一般不会有问题的,药效发挥作用还需要点时间呢。”
过了一周,老胡又去了。看着一片片“起死回生”的葡萄叶,老胡重重地舒了一口气。这一及时的补救,为沈家挽回经济损失4万多元。
为更好地服务农户,胡国森不但自学考取了宁波市供销社系统“庄稼医生”中级职称,还取得了宁波市人事局“农业技术员”职称资格。他结合实际不断摸索,掌握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年都要按农事特点举办培训班,免费辅导农民。
2012年6月的一天,杭州湾南岸突然下起冰雹,临山、黄家埠两镇数千亩葡萄遭袭,叶子被打碎。突如其来的天灾,让等待收获的人们措手不及。
正是葡萄成熟的关键时节。胡国森知道,如24小时内不对打碎的叶子用杀菌剂防治,葡萄极易滋生灰霉病,致使落果甚至绝收,这时亟需防护剂“易保”来缓解症状。更让胡国森心急如焚的是,临山并无多少“易保”的存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大面积的救治。
他赶紧联系周边区域的农资供应单位,却都没“易保”可支援。当宁波甬丰农资公司回答他可以帮助调剂“易保”农药后,他饭也不吃,连夜筹措。
第二天清晨,老胡及时把足量的“易保”送到了临山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请合作社统一分配药物,并现场指导农户施用方法。由于施救及时,这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被挽回了60%以上,总价值约3600多万元。
临山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傅伟尧说,老胡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庄稼医生”了,他只要到地头一看,就明白庄稼有什么病、缺什么营养,然后对症下药,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他这样的土专家。“我们种地要有好收成,一靠老天帮忙,二靠老胡指导。”不少农户用这样的方式赞扬他们的“庄稼医生”胡国森。
农合经济的“好参谋”
在黄家埠齐昌渔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蒋小毛眼里,老胡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凭,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农业全才,因为老胡不仅熟悉农技,还对水产养殖有相当实用的好建议。
有一回,胡国森到齐昌渔业合作社工作。临山供销社在这个合作社里有一定的股份,胡国森一有空就来这里了解情况。
在走过养殖池时,他发现一些池塘水质过于清爽,不利于鱼虾生长。空下来时,他利用自己多年的农技经验以及自学的水产养殖知识,与这里的水产养殖技术员一起研讨起来。他提出,用碳铵进行鱼塘消毒杀菌,同时用复合肥增加塘水营养,使池塘萌发适量藻类,为鱼苗提供饵料。
经过试验,老胡“发明”的技术,不仅改善了养殖池塘水质,还具有杀菌防病作用,提高了水产品品质,养殖户采用后收到了省本增收的成效。现在,齐昌渔业合作社数千亩养殖水面,都推广了这一技术。
老胡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向农民推介增效节资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他走到哪,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用老胡自己的话说“每天接的电话、要办的事太多,不记上一笔,要忘记的”。
翻开他的笔记本,记得最多的是农技问题及解决结果。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了老胡为农操心的历程,也见证着姚西北农产品丰收的喜悦。
几年前,对照着几本密密麻麻的“田间笔记”,根据测土配方,老胡提出了各种农作物化肥使用方案。通过在葡萄园的摸索实践,老胡提出“葡萄应该施高氮低磷高钾复合肥”,因为这样既能提高果品品质,又可改良土壤,更可以增加效益。
不少农户将信将疑。也有些农户请老胡指导,尝试起来。一年下来,人们发现,这个肥料配方,不但使葡萄品质明显提高,而且化肥、农药成本大大减少,每亩至少可以增收200元。“老胡出的真是金点子!”不少农户赞叹道。
现在,该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2万多亩。临山镇的葡萄种植大户沈如峰感慨地说:“别看老胡外表是个粗人,其实他的心可细着呢。”
胡国森的“参谋”工作,还跨过了行业、跨过了地域。
在临山供销社参办领办的合作社里,老胡的分工是保障生产资料供应。但“分工不分家”,“三农”的事,都是老胡的事!
比如,去年葡萄销售季节,针对新的市场销售形势,老胡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和葡萄合作社其他负责人一道联系北京、青岛等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请他们来临山上门收购葡萄160多吨。
再比如,他积极牵线搭桥,使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与宁波“花果山”水果连锁超市、宁波“好尔万家”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农超对接产销联盟,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渠道。 (下转C3版)
有着36年供销社工作经历的胡国森,见证了供销社从辉煌到低谷、由复苏到再度发展的起伏历程。
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社,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曾一度承担着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2000年,供销社改制,曾经辉煌的供销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了垄断地位,生存普遍进入困境。临山供销社也和其他基层社一样,过着“守摊子、吃租子、混日子”的日子。
2005年,胡国森被任命为临山供销社主任。如何以最快速度使供销社走出困境,更大限度地服务“三农”,成为摆在胡国森面前的最大问题。
是处置资产后关门走人,还是设法重组冲出一条生路?
对供销社充满感情、对农民充满感情的胡国森,当然选择了后者。“一定要守住阵地,保住资产”,胡国森给自己设定了底线目标。
出任临山供销社主任两个月后,胡国森果断向余姚市供销社提出请求:与市农资公司合作,组建甬舜农资公司临山分公司。一方面,出于长期从事农资工作、长期与广大农民打交道建立起来的感情,是考虑到方便周边农户买到优质、高效、安全农资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临山供销社长远发展的需要,“供销社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途径,一定要有自己的经营业务”。
于是,胡国森成了基层供销社中第一位“探海”的主任,临山供销社有了自己经营的农资店和“庄稼医院”,成为临山、黄家埠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龙头。至今,甬舜农资临山分公司在临山、黄家埠两镇共建有35个农资连锁网点,农民购买农资相当方便;2005-2013年,分公司共为集体创利470余万元,让利农民230余万元。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胡国森的信心更足了。他开始探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供销社的信誉优势、农资优势、网络优势,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供销社资产的保值增值。
胡国森以“当家人”的目光,开始了对临山、黄家埠区域内4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察。经过分析,他决定出资参办“味香园”、“齐昌”等几个发展势头好、操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社。这不但增强了供销社自身的实力,还引导大批农民成了“小康社员”,合作社成为政府满意、农民参与、农户称赞的“香饽饽”。
胡国森还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上下苦功。近年来,胡国森在进村入户走访中发现,有一些涉及农业产业化和长远发展的宜统领域,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独立去完成,而相关部门的服务也尚无法完全到位,比如植保领域。这样的空隙,正是他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契机。
2012年5月,在老胡的努力下,临山供销社牵头领办了临山植保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内容很明晰:为社员提供统防统治、代防代治植保作业服务,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及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013年6月,余姚市供销社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决定对具有一定资产、经营业务的基层供销社,采取“基层社+公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同时率先在临山供销社进行新型基层社改革试点。
这次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临山供销社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主任采用聘任制并兼任公司经理——这意味着,以后市供销社将不再给临山供销社下发职工工资、拨付日常办公经费。
让谁来挑起这主任兼经理的重担呢?余姚市供销社领导们的目光一致投向了胡国森,尽管老胡已因年龄原因从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四个月了。如今这岗位,已经没了原来职位的待遇,却得承担比原来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不仅需要有市场意识,还需要熟悉业务和民情,更需要一种担当。
此时的老胡,也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半个月前,临山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甬丰公司负责人向他发出邀请,准备以15万元年薪聘请他到甬丰公司工作。甬丰公司的现代农业开发项目是老胡牵线引进的,老胡的敬业精神和办事能力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胡国森确实感到为难,平常睡眠很好的他居然也有睡不着的时候。但当他走到田野,看着青翠的庄稼,听着乡亲们亲切的招呼,他的心里渐渐地明朗起来。
“一个人的钱财只要够用就好,但为农民群众服务却是没有止境的”,这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现在供销社正在搞改革,搞试点,组织上需要我,我就必须要到那里去!”
一个星期后,他接过了临山供销社改革试点的担子。
重新回到供销社主任岗位的胡国森说,不能因为供销社不发工资了就把为农服务的事给淡化了。相反,我们要更好地承担起为农服务的职责,标准只能就高不能降低。
于是,老胡又忙开了——增设销售网点,延长服务时间,预约登记送货上门,开展技术咨询,举办农技培训……临山供销社转变成了有主营业务、有阵地、有盈利的实体企业。在2013年底余姚市8个基层供销社年度考核中,临山供销社名列第一;改革8个月来,该社的利润同比增长了40%。
在临山供销社老职工吕琦的眼里,胡国森不仅是个好人,更是个好带头人。她说,老胡热爱供销合作事业,总是想办法让供销社有更好的发展。老胡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农民在一起,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又向他们学习,从中寻找更好的发展契机。
“农村是供销社的根,农民是供销社的本”,说这话时,胡国森一脸认真,“为农服务,助农致富,是供销社的职责,也是一名农村共产党员永远的追求!” 徐渭明 沈华坤 孙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