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婴幼儿乳品企业,我国政府都有一条严苛的规定——《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限制着他们的业务。然而过去近二十年间,这条规定步步失守。
“被冻伤的恐惧”
水珠滴落,万物复苏,熊猫宝宝、长颈鹿宝宝、大象宝宝……幸福又尽情地吮吸着妈妈的乳汁,“ma ma”,它们对着母亲发出最稚嫩的声音。而婴儿则抱着奶瓶,迟疑地喊出一声,“ma ma”。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母乳喂养的视频《母乳喂养,自然之爱》中的情节。
“孩子来到世界上认识的第一样东西不应该是奶瓶。”胡其萍每次看这段视频,都有想落泪的冲动。她是国际母乳会的哺乳辅导,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爱10平方”特别推广者,多年来一直倾心母乳喂养和婴儿亲密教育。
在她看来,享受母乳,这样简单自然的举动,已成为很多中国婴儿的奢求。十六年间,中国的母乳喂养率下跌近40个百分点。2014年3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农村30.3%,城市仅为15.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8%。1998年调查时,中国这个数字还高居67%。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卫生与营养及水和环境卫生处处长谢若博说,在全球,大概有半数以上国家的纯母乳喂养率超过28%,亚洲一半以上的国家比中国的母乳喂养率要高。
“越来越多的因素干扰了母乳喂养的成功进行。医务人员、大众传播、母乳代用品销售商的销售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亲对喂养方式的选择。”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母乳替代品市场国际准则>在中国的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写道。
这些降落人间的小精灵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母乳的滋养和妈妈肌肤的亲密接触,是一种伤害,这在国外称为“被冻伤的恐惧(frozen scare)”。
“绝大多数妈妈都有母乳,头两三天最关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主任王惠珊说,妈妈一没奶就给孩子吃配方奶粉,孩子容易有饱腹感,就不会再想吸吮母乳了,越不吸就越没有奶,进入恶性循环。
在王惠珊看来,母乳可以给宝宝提供免疫力,可以避免婴儿腹泻、胸腔感染,降低患多尿症与哮喘的风险,还能减少母亲患癌症与糖尿病的几率……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仅在中国,产后一小时内就开始母乳喂养,每年可以避免3万名新生儿死亡。
但为什么中国妈妈们的母乳喂养如此举步维艰?
“一切都是为了贴近孕妇”
乳品企业的不当营销行为成为妨碍母乳喂养的重要一环。去年9月,央视报道新生儿“第一口奶”事件,揭开了奶粉企业在医务渠道畅行多年的黑箱。
去年,国际组织救助儿童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婴儿无与伦比的食品》的调研报告也印证了这点。调查报告显示,四分之一中国妈妈称收到过乳品企业的礼品,40%的人收到过配方奶粉样品,在被调研的中国6个城市中,35家食品店中有一半会推广母乳替代品。
乳业分析师雷永军回忆,十年前,奶粉企业的医务渠道就已非常成熟了,部分乳品企业甚至花了七八年时间让医院、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成为销售链条上的一环。“他们能和产妇建立起长达1000天的持续联系”。
尽管奶粉企业大肆进入医务渠道,但鲜有受到处罚。被央视曝光的多美滋并未因“第一口奶”事件受到处罚,而违规的医务人员却受到处理。“其实这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应该受罚,但我们没有管理权限。另一个原因是,这件事不适用刑法里的行贿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司(下称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非常无奈。
规则步步失守
事实上,并非没有制度对乳品企业进行监管。一直以来,对于婴幼儿乳品企业,有着严苛的规定限制着他们在国际和中国的业务。
1981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母乳替代品市场国际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婴幼儿奶粉生产厂家不能向大众宣传和推广婴幼儿奶粉,婴幼儿奶粉外包装上不能出现婴幼儿的图片,并且必须印上鼓励母乳喂养的文字。
1995年,中国也颁布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禁止发布母乳代用品广告,禁止一切行为的医务渠道营销,旨在保护新生儿权利。所谓“母乳代用品”,指凡是能够代替母乳的,包括奶粉,其他的一些食品,甚至奶瓶、奶嘴。
但《办法》出台近二十年,鲜有作用。2011年,《办法》出台修订征求意见稿,主管部门由卫生部门扩大到卫生、工商、质监、广电新闻出版等,并把限制时间从婴儿期(0-1岁)缩短到0-6个月。
这在谢若博看来,“比其他国家差得太远了”。因为大部分国家的规定都会保护孩子到两岁,一些国家如斐济、尼日尔会到五岁。“我们希望新出台的办法能将限制时间界定为0-2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救助儿童会卫生项目顾问杨睿侃表示。
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说,《办法》落地确实艰难,一方面涉及到的销售行为要细化,另一方面部门权责要落实明确。他们希望能将办法提升到行政法规的层面。“现在的处罚力度最多也就是三万块,对乳品企业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年平均增速达25%。2013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近700亿元,几乎相当于处于第二位的美国的3倍,预计2016年中国配方奶粉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
被误解的母乳文化
企业打擦边球难以遏制,但母乳喂养,这种最原始最安全、最健康经济的自然法则正慢慢被人遗忘。
人们普遍担忧,6个月之后母乳会不会没有营养,会不会不够吃。“完全不用担心,母乳可以喂养到两岁,6个月后,只要逐步添加辅食即可。”福州执业医师杨泽方解释,至于有损妈妈的身材等理论也是无稽之谈。
可这并不是一个想与不想哺乳的单选题。
在家里,月嫂一般都是不鼓励喂母乳的,因为母乳消化快,孩子饿得快,奶粉顶饱;在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相当部分的项目由乳品企业赞助;在单位,糟糕的哺乳环境也很难让母乳喂养持续。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进行的调查表明,93%的单位没有配备哺乳室,导致“背奶妈妈”只能在卫生间或者会议室里挤奶。
事实上,母乳除了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全部营养和免疫元素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情感,甚至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胡其萍说,现在80后的父辈们所拥有的家庭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家庭,而是由“单位人”组成,孩子往往是集体伤害的牺牲品,没有受到太多心理层面的关注。
“我最近见了一个年轻的母亲,母乳喂得很少,连抱孩子都不愿意,一周只见孩子一次,后来,孩子被怀疑是自闭症,很怯弱,不敢直视人。”胡其萍说,“婴幼儿时期受到的一次伤害,可能长大后十年都无法恢复。”
(摘自《南方周末》 袁端端 李一帆/文 201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