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这个甜瓜现在开始就可以采收上市了,果形也好。”“照现在的长势,这一亩瓠瓜起码能收9000公斤以上,算得上是高产了。”……4月22日,嘉善县罗星街道马家桥村的农田里热闹非凡,前来参加全省菜稻轮作现场会的80余位专家、农技人员一边看蔬菜长势一边详细地向农户了解轮作信息。
仲金奎是当地种菜的一把好手,他的7亩地里搭建着连片的钢管大棚,棚内的瓠瓜长势喜人。“10月份瓠瓜开始播种育秧,春节前后采收上市,一直可采到次年6月初。6月下旬割藤撤棚,播种晚稻,10月底收割,接着又可以继续种瓠瓜了。”仲金奎向与会者详细介绍完轮作的茬口安排,紧接着又算起了账,他去年种的7亩地,平均每亩能收瓠瓜1万公斤,亩均产值2.5万元,水稻亩产500公斤左右,基本用作口粮不出售,总收入超过17万元。
“瓠瓜跟水稻轮作,对我们农民来说不仅仅是口袋里钱变多了,种起来也更省心省力,病虫害少了,土地更肥了,农药和化肥都能少用一些。”仲金奎细数着轮作的好处,脸上难掩笑容。
据嘉善县农经局的陈福权介绍,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嘉善县已经形成了以“大棚瓠瓜-晚稻”为主的“千斤粮万元钱”粮蔬结合高效模式,“冬季种瓠瓜利用了冬闲田和相对空闲的劳动力,一年中既能收到粮食,又有蔬菜效益,同时还能减轻蔬菜连年种植后所产生的土壤连作障碍,很受农民欢迎。”
从浙北的杭嘉湖平原、浙东南的甬台温沿海,到浙中、浙西南山区,都涌现出一批新型农作制度,例如温州的“大棚番茄-晚稻”轮作模式、嵊州的“大棚蒲瓜-单季稻”轮作模式、台州的“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等,在当地都有不少种植面积,给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了解,我省大棚瓜菜、草莓-水稻轮作面积22万亩,露地蔬菜-水稻轮作面积49.5万亩,水生蔬菜种养结合面积1万余亩,共计72万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蔬菜播种面积的7%。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王建跃表示,稻菜轮作不仅有利于克服蔬菜连作障碍,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还有利于土壤肥力改善,提高水稻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钱粮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