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磐安农民探索新“三熟”——

一季药材两季粮 鼓了钱包满粮仓

  近日,记者到磐安县寻访高效种养模式,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新森告诉记者,磐安“千斤粮万元钱”的典型不少,主要分布在深泽、新渥、冷水、仁川、双峰等5个乡镇,过去单纯种药材或种粮食,粮经只顾一头,现在农民粮经相结合,水田实行“浙贝母//甜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模式,旱地实行“浙贝母//甜玉米—小番薯”间作套种模式,“效益非常好,稳定了粮食产量的同时,又保证了农户收入”。
  第二天一早,记者和磐安县农业局局长徐永平一道驱车赶往冷水镇。途中,徐永平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因为种浙贝母效益好,种粮食的越来越少了,为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磐安开始推广‘浙贝母//甜玉米—晚稻或浙贝母//甜玉米—小番薯’的套种模式。”他还特别细数起搭种晚稻的好处:一是通过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农作物病虫害;二是增种了一茬甜玉米和一熟水稻,可以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提高粮食复种指数。
  来到冷水镇白岩村的浙贝母基地,只见道路两旁都是一片片翠绿的浙贝母。“早几天,这里整片都是贝母花,可好看了。”村支书卢根荣喜滋滋地告诉我们。
  几年前,卢根荣参加了县农业局组织的高效农业技术培训班,“浙贝母//甜玉米—晚稻”的种植模式吸引了他的目光。培训班结束后,卢荣根便在承包地里试种起来。第二年,卢根荣组织一些村民成立了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和周边的几个村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探索浙贝母和多种粮食作物的搭配套种模式,分别采用过“浙贝母//甜玉米—小番薯”、“浙贝母//甜玉米—秋大豆”、“浙贝母//甜玉米—晚稻”、“浙贝母—水稻”等种植模式,效益最好的当数“浙贝母//甜玉米—晚稻”这一模式,去年,合作社有200余亩地最后一茬搭种的便是晚稻。
  老卢告诉记者,搭种晚稻有利于翌年再种药材,而且三茬作物的种植季节比较宽裕。每年10月下旬播种浙贝母,次年5月上旬收获;由于浙贝母喜阴,3月中旬甜玉米播种育苗,4月中旬套种于贝母畦边,正好给贝母遮阴;甜玉米收获后,7月紧接着翻耕移栽晚稻,10月下旬收割。“这样一年可以种三熟。亩产鲜贝母1000公斤左右,制成干贝母后大约是300公斤,每公斤90元,亩产值2.7万元;亩产甜玉米1000公斤左右,产值1400元,加上玉米秆粉碎作青饲料,每亩可卖500元;亩产水稻550公斤,产值1600元。这三季收入相加,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卢荣根报着一笔笔账,脸上难掩兴奋。
  在卢荣根的带领下,白岩村已有130余户村民采用了“浙贝母//甜玉米—晚稻”的种植模式。“自从用这一种植模式以后,亩均产值增加30%呢!大家腰包鼓了,我这村支书脸上也有光啊!”
  在磐安,类似卢荣根这样种植一季药材两季粮的农户还不少。去年,在冷水镇白杏畈的100亩示范片里,经县农业局验收,亩均纯收入达1.76万元,亩产粮食574公斤,示范片农户全部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据徐永平介绍,截至目前,全县采用这种模式的面积已有1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其中搭种晚稻的有近1000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