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一张蓝图绘到底 深入推进“两区”建设

    2013年,浙江农业“两区”建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应用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稳粮增效、带动增收、产业提升、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成效不断显现。
  工作合力不断增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全省上下对“两区”建设已形成共识,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农业的着力点。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两区”建设现场会,针对新形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建设内容。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干好份内事,耕好“责任田”,齐心协力、积极主动为“两区”建设提供资金、项目、科技、金融等支持和服务,不断完善上下联动、配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
  工作推进加力加速。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推进“两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每年保持100万亩的建设进度,2013年全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352个,面积106.6万亩,累计建成4984个,面积465.2万亩;2013年新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2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9个,面积113.99万亩,一年的建设数量超过了前3年之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均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
  增产增效不断显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均粮食单产比面上提高了7.3%,已建成的3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13年实现产值149.6亿元,亩均综合产值11113元,比上年增长12.6%,比周边地区至少高出20%以上;特别是在去年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和特大洪灾的情况下,“两区”经受住了考验,体现了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比周边区域减少因灾损失20%以上。同时,“两区”还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了周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2014年目标
  今年全省“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新建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160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2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00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现代农业园区新建面积80万亩以上,经济效益同比周边增加20%以上。
加速提升建设水平
  把“两区”建设成为稳粮增效的示范区。协同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开展“超级稻百亩方亩产千公斤攻关”行动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建成亩产800公斤百亩示范方100个以上,力争最高亩产超1000公斤,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模式200万亩,建设一批稳粮增效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
  把“两区”建设成为生态循环先行区。在“两区”内率先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大力推广各类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现代农业园区验收必须达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园区内养殖业重点加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畜禽生态养殖水平;种植业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并充分发挥农业“两区”的生产、生态和景观功能,大力推进美丽田园建设,以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为基础,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区。
  把“两区”建设成为质量安全的样板区。推广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两区”标准化生产程度达80%以上。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全程管控,率先在农业“两区”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率先把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以“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作为园区验收的前提条件。
  把“两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引领区。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力争“两区”内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两区”内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大学生入区就业创业。深化完善“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和“1+N”社会化延伸服务体系,新建300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提升一批示范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坚持改革增活力,凝心聚力抓推进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治水美村、惠民增收”的工作总要求,“两区”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咬定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推进。
  坚持持续推进不停步。“两区”建设经过4年来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发展无止境,“两区”建设同样无止境。要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两区”建设。工作力度不能减、推进步伐不能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建设任务和措施,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两区”建设。
  坚持稳粮保供为基础。抓“两区”建设主要目的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姓粮,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姓农,这是基本的功能定位,必须牢牢守住。下一步,要继续加大“两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土壤增肥措施,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落实好粮食产销政策和粮食订单,引导农民多种粮特别是多种早稻。
  坚持生态兴农促转型。“两区”是我省农产品主产区,也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应该成为一方净土、一方沃土,农业生产方式是生态循环的,农产品质量是优质安全的,农业生态是优良的,今后现代农业园区验收必须要达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标准。当前要按照生态循环的要求,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种、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按照“五水共治”要求,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种植业肥药减量化使用,进一步实现肥药双控;要按照调量提质的要求,大力推进清洁化养殖,推进动物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发展智慧农业,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水平。
  要鼓励涉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和推广技术,并通过技物结合、技术承包、科技入股等方式参与“两区”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坚持改革创新增活力。农业改革创新,“两区”先行。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特别是要探索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增进机制、工商资本进入的引导机制,依法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重视“两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搭好平台,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两区”建设,引导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服务合作;引导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产权联结、股份合作等途径,和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机制,让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建设,以产业联动、利益互惠、提高效率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两区”主体,通过契约订单、产权联结、股份合作等途径开展合作,深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同时,要积极推进服务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中心与“两区”的对接,强化“3+X”职能的履行和“1+N”服务的延伸;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为“两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要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两区”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进一步满足贷款需求;要通过产学研对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新型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坚持建管并重保质量。“三分建、七分管”,“两区”是一项基础工程、民生工程。要严格工程管理制度、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要强化“两区”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机制,落实管护措施和资金,严格保护耕地,确保“两区”各项基础设施长久运行并发挥作用,
  坚持部门协作强合力。“两区”建设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各部门要继续坚持和发挥好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根据部门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共同推进“两区”建设。省级有关部门之间、省市县之间要继续加强沟通和协同配合,做好项目和需求对接,完善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各部门要立足本职,发挥优势,加强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等对接工作;金融机构要加大“两区”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要求,全力支持“两区”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