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黑木耳-水稻”轮作模式

  主讲人省农技推广中心 陈青
“黑木耳-水稻”轮作技术是一项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也是发展循环农业和“千斤粮万元钱”的重要模式。我省自从2005年开始推广应用该模式,每年在龙泉、云和、景宁、庆元等地应用约4万亩,主要有三个方面优点:一是稳粮增效。利用冬闲田生产黑木耳,不与粮争地。一般每亩冬闲田 产黑木耳约650公斤,亩产值3-5万元,比较优势明显。同时,废菌棒还田可节省水稻种植中的肥料投入30元,并增加水稻产量40公斤以上。二是良好的生态效益。黑木耳与水稻轮作,一水一旱,能解决食用菌连作障碍问题,既减少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及杂菌污染,又可改善土壤,提高水稻产量。稻草覆地,既减少菌棒污染,又有利于稻草还田。栽培后的废料就地还田可改良土质,肥沃田块,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冬闲田的闲置土地资源得到利用,土地使用率提高。废菌棒、稻草还田,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解决了稻草还田难的问题,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茬口安排
  1、水稻季节安排:5月份移栽水稻,9月下旬-10月上旬水稻收割,田块经整理、翻晒、作畦后,作黑木耳耳场。
  2、黑木耳季节安排:根据地区海拔、养菌条件、生产规模灵活安排,选择6月下旬—8月下旬制作黑木耳菌棒。室外荫棚或室内养菌,9月下旬—10月上旬出田排场,进行出耳管理,11月初始收,当年可采收1—2潮黑木耳,次年4月份黑木耳采收完毕,清理耳场。
栽培方式
  以露地栽培为主,但设施栽培也有试点。最近我省也出现了吊袋立体栽培方式。
  1、露地栽培。普遍采用全光照露天栽培,不搭棚架,畦面铺设稻草,亩排菌棒8000棒左右,用雾喷补水创造干干湿湿的生态条件,亩产干耳约650公斤。冬季冰雪融化后,及时排清积水,以免菌棒含水量过高。由于黑木耳怕连续阴雨,全露天栽培遇到春季气温回升快,雨水多的年份,会发生流耳情况,产量品质受到影响。
  2、设施栽培。分大棚设施避雨栽培和遮阳网春季延后栽培两种。大棚栽培的优势是遇到连续雨天,可有效减少烂棒的发生;在出耳阶段,还可以避免流耳发生,并使菌棒避免提前软化影响后续产量。但从投入产出来看,其边际效益尚不明显。该方式在淳安、武义、松阳有试点。
  3、搭架吊袋立体栽培。每亩可栽培18000棒,1亩相当于2.25亩。与全光照露地栽培相比,立体吊式栽培黑木耳的优势是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规模,可避雨,不接触土壤,也更卫生;不足之处是采光、通风、湿度、病虫害、单棒产量将受到影响,而且生产成本也远高于露地栽培。该栽培方式已于2013年下半年在龙泉试验,每平方米投资70-80元,吊袋较为费工。
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黑木耳选用“916”、“新科”、“浙耳1号”等。水稻选择“中浙优8号”等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稻组合。
  2、耳场要求:黑木耳栽培场要求环境无污染,日照时间长,通风条件好,有清洁水源,排水通畅,防涝。宜选用当年栽培水稻的田块,达到水旱轮作的目的。
  3、耳场准备:排场前,先清除稻田中及周围的杂草、废弃物等,然后翻耕曝晒,撒生石灰消毒,畦床整成龟背状,高0.25米,宽1.4—1.5米,耳床间操作道宽0.4—0.5米。耳床支架用竹片和铁丝搭成,纵向4列,耳场上方或支架上铺设雾喷设施。覆盖2—3厘米稻草、芒杆或干净的编织袋、打孔的薄膜,避免耳棒接触到土壤。
  4、基质配方:常用配方:(1)杂木屑79%,麸皮5%,棉籽壳5%,砻糠10%,石膏0.5%,石灰0.5%。(2)桑枝屑80%、杂木屑10%、麸皮8%、石膏1%、石灰1%。(3)杂木屑56%,葡萄枝屑28%,麸皮5%,棉籽壳10%,石膏0.5%,石灰0.5%,含水量55%。
  5、菌棒制作:(1)拌料装袋。按配方比例备好主料和辅料,棉籽壳、桑枝屑应预湿,提倡机械拌料,反复搅拌2—3次,培养料含水量55%左右。及时装袋,将培养料装入规格为15×5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中。
  (2)灭菌冷却。一般采用常压或微压蒸汽灭菌,料心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0—12小时,装容量大、实心堆叠的菌棒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层与层、棒与棒之间应留有间隙,保持蒸汽畅通,提倡用灭菌周转架。灭菌结束后,待灭菌箱内温度自然降至60℃左右时,将料袋搬到消毒后的通风、阴凉、干净场所冷却,待料温降到自然温度,用手摸无热感时接种。
  (3)接种养菌。提倡用洁净接种室、接种箱接种,接种3—4穴,套袋培养,室外荫棚养菌,养菌场地在菌棒移入前2天进行杀虫和消毒,养菌棚高度宜在4米以上,棚外覆盖反光膜,配置外遮阳、喷淋设施。以墙型、井字型或三角形堆放菌棒养菌,并注意避光。菌丝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天气和发菌情况,及时采取通风、棚外喷淋降温等措施调控温度,发菌初期的3—5天,室温宜控制在26—28℃,15天后可视情况散堆,但高温期间不宜搬动,静养为宜,防止堆内温度过高而烧菌。
  (4)刺孔催耳。菌丝长满耳袋时刺孔,注意不要在料与袋壁脱空或已污染部位刺孔。每支菌棒上刺孔13—14行、150—180个,孔径2—3毫米,深5毫米,呈“品”字形均匀分布。完成刺孔后及时散堆,减少单位面积菌棒堆放量,并加强通风,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促进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刺孔催耳养菌时间一般为3—5天。
  6、出耳管理:排场后2—3天,菌丝恢复期间需有85%以上的空气湿度,可采取在排水沟里放水或朝畦床喷水的办法增加空间湿度,但不能直接朝菌棒喷水。耳片长大后,可朝菌棒喷水,掌握“干干湿湿、少量多次”的原则。喷水量依耳片状态和天气状况而定。采前1—2天停止喷水。每批黑木耳采收后停止喷水一周左右, 让基内菌丝恢复生长,待新耳基形成后,再按第一潮管理方法进行第二潮耳的管理。
  耳片颜色转浅,由黑变褐、边缘舒展软垂、肉质肥厚、耳根收缩、腹面出现白色孢子粉时,即可采收。采收宜在雨后初晴、耳片稍干后进行,如天气干燥, 采收前1天的傍晚要均匀喷水,次日晨露未干,耳片处于潮软状态时采收。如遇阴雨天气也必须采收,以免造成流耳。采下的耳片要进行清理,分开丛生的朵形。在木耳畦边搭建晒筛晾晒黑木耳。
  7、菌糠还田及水稻肥水管理:黑木耳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耳场,安排下一茬水稻种植。废棒还田一般每亩3000棒左右为宜,还田前预堆7-10天。水稻合理稀植,栽培密度以每亩1万丛左右为宜。
  废棒及稻草还田的水稻大田施肥要氮、磷、钾协调使用,避免施肥过量和过迟使用。采取“前重、中稳、后补”原则,掌握基肥50%,分蘖肥35%,穗肥15%的比例。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返青,薄水发棵。当亩茎蘖数达到15-17万棵时搁田,搁田宜重不宜轻,以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成穗率,促进根系深扎,增强后期抗倒能力。拔节抽穗期不能断水,扬花后湿润灌溉,收割前一星期断水。
  8、注意事项:(1)菌棒排场后禁用除草剂。春季杂草生长较快,禁止使用除草剂清除杂草,避免污染黑木耳。(2)生产期间受污染菌棒应作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丢弃堆放;黑木耳生产结束,料袋分离后,回收塑料袋,菌糠堆制后还田。(3)晾晒黑木耳,宜用遮阳网或其他晒具架空摊晒,既卫生效果又好。不宜直接铺晒在水泥地上,容易混入杂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